十六名街头艺人拥有"执照" 艺人:它仅次于身份证
原标题: “对我而言,它仅次于身份证”
7月27日消息:去年10月,上海出现了首批持证的街头艺人。今年6月,第二批艺人也加入进来,总数16人(目前表演者15人)。
“有尊严了,不怕再被赶了,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多位艺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作为管理者,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把这些街头艺人比作“城市里流动的美丽画卷”。曾经东躲西藏,浪迹天涯的他们,如今在街头有了专属的舞台,这幸运的一批人,如今的愿望是———未来的舞台可以变得更大,更自由。
每个街头艺人都渴求的那张“证”
在目前持证的这批街头艺人里,很多人是以前人们口中所谓的“无业游民”。目前在上海商城弹唱的张艺,来自大连,入行已经超过10年。与很多寻求音乐梦想的人一样,张艺的首站是北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庞大“北漂”中渺小的一份子。
在北京,他住过3平米的地下室,在北京地铁站外,他与朋友们站在楼梯边上表演。与很多街头表演者一样被赶过。但张艺告诉记者:“我喜欢街头的表演形式,这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比之咖啡馆和酒吧,街头更自由,也更考验人。”
张艺2012年来到上海,他很喜欢上海的音乐氛围,尤其是每年都会举办的爵士音乐节。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静安公园看到首批持证的艺人在表演。他走向易拉罐制作的艺人李雄刚,询问他这张证该怎么办理。李雄刚耐心地做出解答,双方也成了好朋友。半年后,张艺顺利地拿到了他的街头艺人表演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李是他的“恩人”。
与张艺误打误撞不同,今年52岁的李雄刚最为珍视这张“街头艺人表演证”。李雄刚从事易拉罐创作已经17年之久,此前他在城隍庙摆摊,拿他自己话来说,在城隍庙的工作,死板,没有生气,“挺没劲的”。
3年前,他在媒体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上海将会有持证的街头艺人。他当时就把那张报纸的这篇新闻剪下来,拿给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人,希望得到回复。李雄刚说,自己打了17年的游击了,希望能够安定下来。2013年,圈内的一位好友告诉他,自己去上海演出行业协会开会了。但李雄刚并没有被通知到,老李那一阵很失望,以为自己落选了。
直到2014年年初,老李终于等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面试电话,但紧张的老李去到面试现场,才发现自己连表演材料都没带。
他央求面试官,给他点时间,他好去附近小卖部买一罐饮料。老李印象很深的一点是,面试官当时看完表演,并没有问他关于表演的问题,而是问:“老李啊,你做完东西,产生的那些垃圾怎么办?”
“归属感,是以前从来不会有的”
从2014年10月到现在,这些持证的街头艺人已经工作了将近10个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有着相同的感受,那就是有了归属感。
在城隍庙待了10余年的李雄刚感触最深,他说,自己是真心热爱易拉罐创作这门手艺的。但在城隍庙的时候,一旦生意不好了,管理部门会让他去批发一些小商品来卖,“这哪还是创作?”李雄刚有些气不过:“很不自由,不是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模式。”
真正到了街头,李雄刚一开始信心满满充满干劲,但他发现,自己多年来在城隍庙摆摊所形成的一套惯性思维在拖累他。
根据街头艺人与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签订的协议,街头艺人必须做到“不开价,不销售”。李雄刚很不适应。“蛮痛苦的,遇到来问的游客,我要一遍遍耐心地与他们解释,我们街头艺人的作品是不会明码标价的。”李雄刚表示,很多游客也是出于尊重来问我价格,我只能说随便给,但有些游客会以为我在摆谱。
不过,时间一长,老李也适应了,渐渐地,还有了些固定的粉丝。“附近公司上班的白领,他们会不定时地找我预订一些,有送人的,也有自己放着玩的。”而这样的归属感,是以前从来不会有的。
对李雄刚来说,街头更大的收获在于,他意识到自己这门手艺的价值。易拉罐环保,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如果作品更多地和传统文化结合,还具文化传承的意义。街头卖艺,不但没有降低他的身份,反而加深了他的文化内涵。
更令这些街头艺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表演将近一年后,他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显而易见的改变。李雄刚除了在街头表演,他还是督导员,主要工作是巡视街头艺人的表演情况,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汇报,并不定时地向演出行业协会提交意见报告。
除此之外,李雄刚的手艺正得到官方的认可,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是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每周还会以这个身份去到上海老年大学给爱好者讲课。这些改变,都是在他成为持证的街头艺人之后发生的。
“我终于洗白了!不是黑户口了”
与老李一样,在街头表演水晶球的陆昕一也寻求到了自己的归属感。陆昕一有着海外留学的背景,他曾在瑞士攻读会计学。但一则海外高手表演水晶球的视频,让他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陆昕一回到国内后,放弃了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沉下心来自学近景接触式魔术。小有所成后,他开始了在咖啡馆等小型场地的演出,在圈内开始小有名气。与李雄刚一样,他也很渴望能够走上街头,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自己的表演。但当时,上海还没有合法走上街道表演的可能。于是,在2012年底,他远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的双子塔下当起了一名街头艺人。
如今,陆昕一每周都会出现在静安公园,表演自己的水晶球魔术,孩子们尤其喜欢他的表演,每一次演出都伴随着孩子们高分贝的尖叫和疑惑的眼神。值得一提的是,小陆的证件编号是“NO.001”,他很看重这张证件,“对我而言,它仅次于身份证。”
陆昕一对记者说:“能够回到上海,拿到这张证件,我很荣幸。之前,我的父母总是担心,一个随意在街头表演的人没有丝毫保障。但在拿到证,还被那么多媒体关注后,他们开始放心了。我也笑着与身边的人说,我终于洗白了!不是黑户口了。”
陆昕一透露,除了魔术表演,他最近还在坚持写作。在微信上,他发给记者还未完稿的一份中篇小说,题材关于一只会说话的猫先生与主人之间的有趣对话。他正要把这篇小说投给一个文学大赛,截稿时间是8月底,所以他还在抓紧创作,希望能赶上时间。
目前的表演点有些少希望得到更大的舞台
接受记者采访的那几天,15位街头艺人也去到了演出行业协会开会。在会上,管理者也再三强调了街头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定,毕竟人数越来越多,管理上也不能放松。
陆昕一说,在会上,管理者也提到了在未来,或许会出台关于街头艺人管理的具体法条,目前各部门也已经在推进中,而目前的两批持证街头艺人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好好协调。
记者在本次走访中观察到,目前,音乐类表演艺人较多,在15个人中占到了8个,超过半数。但由于场地限制,加之“800秀”表演区临近居民楼,所以音乐类无法安排至此。所以,8位艺人只能集中在上海商城和静安公园这两个点里。对于一些靠此谋生的街头艺人来说,目前的表演点的确有些少。
吉他表演的张艺表示,此前在上海商城的表演,他被安排在一个舞台上。“那个舞台有些高,观众需要仰着头去看。”张艺觉得,既然是街头艺人,让观众仰视,不太合适,而且那个舞台背对着街道,观众也有些不太好找。张艺向管理部门反映过这个问题,管理部门在接到后,也做了实地调查,最后决定让张艺走下那个舞台,去到街道上。
张艺说,管理部门也一直与艺人们沟通,这一点很好。同时,他也希望,给到他们的舞台能够更多一些,时间上也能做出相应调整。“我的时间是下午5时半到7时半,大多数匆匆而来的下班人群,不太会驻足停留,如果能够再晚一些,延长到8时半,这时的很多人群就是出来散步,或是附近用餐完毕的。”
而据记者了解到,类似于张艺的想法,相关管理部门也是有所考虑,但目前试点仍未完成,涉及到的政策也是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街头艺人的舞台肯定会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