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犹太街区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征集犹太难民史料
图片说明:去年9月3日,镌刻近14000名原犹太难民姓名的“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
东方网2月4日消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市多个纪念地都将进行改造。昨天,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宣布,将启动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犹太街区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同时开展“犹太难民避难上海故事和史料征集”活动。
据口述实录等资料“申遗”
“犹太人在上海避难这段历史,它所承载的内容不光是中国人的,而且是全世界的。我们中国人民在自身遭受战争蹂躏的时候,还是伸出了自己的手,帮助了另一个同样需要帮助的民族,这本身是一个需要世界去记忆的历史和故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动情地说。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分子在欧洲疯狂迫害杀戮犹太人之际,中国上海依然向这些犹太难民敞开怀抱。1933年至1941年,先后有数万名犹太人逃亡上海避难或寻求中转,犹太难民与中国人一起目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
1943年2月,侵华日军在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设立“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即虹口隔离区,约2万名犹太难民与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老百姓同甘共苦,结下深厚友谊。上海也因此得名:东方的“诺亚方舟”。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及周边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是公共外交和大屠杀教育的重要平台,如今走进纪念馆,马上就能看到一堵镌刻着密密麻麻名字的纪念墙,这堵铜墙是纪念馆以原上海犹太难民索尼娅女士等编著的《流亡上海》一书中所附的名单为基础,结合纪念馆的“犹太人在上海”数据库及近年来收集的犹太难民的资料,整合成包含近14000名的上海避难犹太难民的名单,制作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犹太难民名墙”(简称“上海名单”)。与“辛德勒的名单”类似,能登上“上海名单”的犹太人基本都是幸运儿。
“我相信,我们都相信,记忆就是答案,而且是唯一的答案。”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犹太作家埃利·维瑟尔的一段话刻在纪念墙的起点。整面名单墙长34米,按姓氏字母排序,镌刻着经确认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名单。纪念墙被设计成卷轴式样,并以希伯来文的书写习惯,从右向左排列名单。纪念墙起始,竖立一座6个人构成的雕塑——1位正统犹太教徒、1位老年犹太妇女、1名成年男子、1名儿童和1对青年男女,分别代表信仰、苦难和爱、坚定意志、未来、光明和希望。
“我们将就提篮桥犹太难民历史街区申遗的可能性从文化价值、档案价值、申遗价值和外交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陈俭表示,将根据目前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名单、数据库、音视频、口述实录的整理资料,申请世界记忆遗产。
“油画墙”讲述犹太人生活
陈俭还透露,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本身今年也将“升级”。纪念馆一期将整合近年来收集的史料、图片和视频等新资料与展品,运用新型展陈手法,进行重新布置。还计划在当年犹太人社交聚会的场所——白马咖啡馆原址附近进行复建,在此建筑中扩大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展陈,形成新的纪念景点。
相关单位还设计了一条“方舟之路”,计划将犹太难民纪念馆周边、提篮桥区域内具有反战胜利元素的系列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旅游路线。为此,将对街区建筑进行立面改造、道路修整、景观标识制作等相关工作,“方舟之路”串联的景点,主要由纪念馆、白马咖啡馆、美国前财政部长布卢门撒尔在虹口避难时的旧居等8处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有关,它们的门前将会设置专门的指示标识。此外,长阳路上设置一组“油画墙”,讲述二战时犹太人在上海生活的场景,共有近20幅油画组成。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还计划通过与市教委合作,邀请在沪国际学校和部分本市学校的青少年开展系列参观体验活动,让更多青少年牢记历史,热爱和平并吸引在沪的外国人参与到两个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
[名词解释]
世界记忆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关注具有历史、美术、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伸。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