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建立普特融合特殊教育体系 “自闭症儿童”教育显成效

15.05.2015  11:41
      5月17日是第25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为“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从5月13日举行的上海市特殊教育工作媒体座谈会上获悉,本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特殊幼儿园1所,高等教育点4个,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9033名,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15年的实践和摸索,上海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套有效经验。

上海建立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市教委表示,上海已基本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

据介绍,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特殊幼儿园1所,高等教育点4个,基础教育阶段在校学生9033名,其中智力残疾儿童6853名,约占总数的75.9%;听力残疾儿童765名,约占总数的8.5%;自闭症儿童521名,约占总数的5.8%;其他残疾儿童894名,约占总数的9.8%。

为了更好地维护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使残疾儿童走出家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丰富知识技能,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海率先把对残疾儿童的免费教育扩大到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并且采取多种举措为残疾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一是优化办学条件。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加大经费投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每年投入6000万元,根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医教结合的需要,添置了大量先进的教育教学、康复和现代信息技术等设施设备。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持双证上岗、建立特殊教育职称评定系列、制定特殊教育师资配备标准等举措,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全市特教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57.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99.1%,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8%。三是积极推进医教结合。加大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学校与医院、教师与医生的合作,根据每个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医生共同为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和医学评估,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开展教育与康复,提升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5年“自闭症儿童”教育显成效

今年助残日的主题为“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据悉,上海自2001年起将自闭症儿童教育纳入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对象从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扩大到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等儿童。

为更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上海对自闭症儿童的安置采取多种方式,轻度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幼儿园随班就读,中重度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特教班、辅读学校就读。经过15年的实践和探索,上海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上逐步积累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注重多元评估。自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计委决定为每个即将入学的自闭症儿童开展入学评估,在进行医学诊断和全面健康检查的基础上,组建由专科医生、特教专家组成的入学评估专家组,开展与教师、家长、自闭症儿童面对面的综合评估,从医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不同角度对每个儿童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安置意见和今后进一步检查、观察和教育康复建议。入学以后,教师们根据评估专家的建议,为自闭症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并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他们开展阶段性医学评估和教育评估,了解他们社会适应、言语发展、沟通、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阶段教育方案。为每个自闭症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孩子的发展过程。

二是强调按需施教。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教育和康复的需求各不相同,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本市编制了生活、实用语文、实用数学、运动、艺术、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行为训练、认知训练等康复课程,教师们根据不同孩子的特长和缺陷选择相应的课程,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一对一训练等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开展教育与康复,使教育更好地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

三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教师们在对自闭症儿童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以外,还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作用,通过建立自闭症康复中心等举措,利用其资源优势为区域内广大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提供服务,同时,重视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将医疗诊断与教育康复结合起来,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做更为精准的判断。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和交流,促进自闭症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是推进家校互动。在开展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学校通过建立家委会、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及时倾听家长的需求。学校还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组织专题报告等方式开展对家长的培训,使家长形成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丰富教育、康复知识和技能。有的学校积极倡导开门办学,让家长走进课堂,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教师的助教,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呈现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使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有的学校通过校长信箱、家校联系手册、建立网上互动平台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增进了家校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