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学生融合实地考察和讲座 寻土生华人足迹

16.06.2016  21:03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认识历史人物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融合实地考察和讲座,让学生通过精彩有趣的方式了解早期土生华人对华社的贡献。

  修读“东南亚华人”和“中国与东南亚社会文化互动研究”课程的约30名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久前在导师的带领下,穿梭于伊丽莎白女皇道和历史悠久的凤山寺,寻找早期土生华人的足迹。

  伊丽莎白女皇道贯穿了几个历史意义深远的产物,其中就包括同学们参观的林谋盛烈士纪念碑和陈金声喷泉塔。1954年由华人社会建造的林谋盛烈士纪念碑伫立于大家眼前,仿佛默默地述说着这位伟人的贡献。在导师的生动讲解下,林谋盛抗日救亡的画面更是清晰地浮现于同学们脑海中。

  首次参与田野考察活动的卢恩情(中文系大一)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新鲜有趣,她说:“亲临历史现场让我对这些伟人留下了更深刻印象,在读牌匾时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感觉很真实。”她坦言:“之前看到纪念碑时都不会特别注意伟人的贡献,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也不特别熟悉,这次考察活动让自己关注历史人物。

  除了纪念碑,同学们还来到了历史悠久的凤山寺,探索早期土生华人与新加坡庙宇的关系。凤山寺由出生于马六甲的南安人梁壬葵在1836年创建,1908年的重建工程则由林谋盛的父亲林路负责。早一批的南安移民中有不少就是从马六甲进入新加坡谋生的土生华人,而凤山寺便是南安人到本地开埠的重要证明。傅简宁(中文系大四)受访时说:“从来没有想过土生华人与本地庙宇的关系,参观凤山寺后,比较清楚早期土生华人对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付出。”(来源: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