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6月蚊幼孳生率大增 饮水机都可生蚊子

20.07.2015  12:08

  出梅以后,申城气温升高,一些市民立刻感觉蚊子变多了。7月,蚊虫进入繁殖高峰,特别今年汛期以来雨水偏多,出梅后气温预计大幅升高,对蚊虫孳生和生长发育极为有利,本月预计可能迎来蚊子高峰。

  俗话说,有水就有蚊虫,最好的灭蚊方式不是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去杀成蚊,而是把蚊子消灭在幼虫状态,幼虫的生长离不开水,因此灭蚊最本源的方法是:清除积水。

   蚊子同比减少但环比大增

  住在杨浦的市民陆小姐这两天家中又闹起了蚊子。入梅以前,陆小姐家中曾经出现过几只狡猾的蚊子,最终不得不以满房间熏艾草来了结。进入梅雨季节后,由于今年“冷黄梅”气温很低,蚊虫顿时销声匿迹,然而最近刚一出梅,蚊子又飞了出来,可能是白天活动能力不太强,被陆小姐一把就抓死了一只。到了办公室,刚坐下就因为穿着凉鞋,脚上被咬了好几口。

  蚊子多不多,一是人们的感觉,二要看科学监测数据。上海每年夏季的蚊虫数量都受到疾控部门的严密监测。日前,市疾控中心通报了2015年本市蚊虫监测情况,全市98个有代表性的成蚊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6月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3.23只/人工小时,较上月上升明显,较去年同比下降7.47%。

  不过,与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的成蚊数据并不代表今年的蚊子就会比去年少。6月下旬相关部门对本市蚊虫幼虫可能孳生的一些场所(居民、机关单位、酒店、农贸市场、公共场所室内以及苗圃外环境等)进行了检查,发现本市蚊幼孳生率较高,较上月比均有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

  蚊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蚊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生活在水中,卵经过2-3天变为幼虫,幼虫经5-7天变为蛹,蛹经1-3天就能飞出成蚊。蚊虫幼虫显著增多,意味着今年蚊子高峰即将到来。记者从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病媒防治科获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今年的气候密切相关。今年汛期以来雨水异常偏多,大量积水给蚊子提供了孳生环境,加上适合蚊虫吸血的温度,因此出梅以来温度一增高,蚊子活跃性立刻增强。

  根据监测,上月本市蚊虫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淡色库蚊、骚扰阿蚊和三带喙库蚊。不过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尤为引人关注,与蚊虫密度总体较去年同期下降不同,白纹伊蚊上月监测密度为0.5只/人工小时,不仅较上月上升明显,较去年同比也上升0.5%。市民也可以根据蚊虫活动时间来分辨白纹伊蚊。多数蚊虫在夜间活动吸血,如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在日落后一小时和黎明时出现吸血高峰。白纹伊蚊则多在白天活动吸血,上午8-10点、下午4-5点各有一次吸血活动高峰。

   瓶盖积水也能养蚊子

  7月初,市疾控部门以老旧居民小区为重点,组织了首次进入居民家中的蚊虫孳生环境的现场调查,截至目前为止已调查约2000户,重点对居民的天井、园子、小区绿地以及周边的水沟、坑洼处进行了检查,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居民没有养成防蚊习惯,导致家中有许多人为的蚊虫孳生环境。高层居民家中孳生地阳性率尚低,拥有天井小院的底楼居民人家成为“重灾区”,居民家中存在大量阳性容器,蚊幼孳生率达到了50%左右。

  “蚊虫孳生需要的积水面积极小,一个矿泉水瓶盖,如果有水不去动它,里面也能养出几只蚊子来。”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病媒防治科朱江介绍,在调查过程中,居民对预防积水消除蚊虫孳生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各种水缸、瓦罐、花盆等容器内都有积水,有的油漆桶,只是桶面凹陷处积了一点雨水也在里面发现了蚊子幼虫,还有的积水只有浅浅一层,同样孳生蚊虫。高层居民家中也并非完全没有孳生环境,花盆底部积了水的托盘、一个多星期没有换水的花瓶,甚至是饮水机、咖啡机的积水槽都有可能成为蚊子产卵发育的“温床”。

  专家介绍,蚊子的抗药性很强,采用药物灭蚊并非最佳方式;而清除积水则是防蚊灭蚊的最追本溯源的办法。除专业队伍外,灭蚊工作也离不开居民家中的“翻缸倒罐”。应及时清除家中无用的容器,暂时不用的应口朝下倒置,一时不能清除的,可放入少许食盐。山水盆景、浇花容器和水缸、花盆托盘等各种盛水容器每周最少换一次水。

   [驱蚊小贴士]

  室内驱蚊,选用电热片蚊香或液体蚊香或盘香,使用时应将蚊香放置在上风向,在相对密闭或空气流通小、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效果较好。室内蚊虫较多时,要事先关好门窗,站在房屋中央手持气雾剂向上45度喷洒一圈,之后关门立刻离开房间,半小时至1小时后通风后进入。室内蚊虫较少时,发现蚊虫对其轻按喷嘴一秒即可。杀虫气雾剂不能对人体、食物喷射,也不能接触皮肤、眼睛或直接吸入,更不能与食物混放。

  在室外纳凉散步时,可在暴露皮肤上涂抹或喷洒驱蚊液或驱蚊霜,涂抹均匀,避免接触眼睛和粘膜,一般可保护2-4小时,但奔跑和出汗后会缩短保护时间。去蚊虫较多处尽量穿长衣长裤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