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不忘初心 这辈子就爱医生这一行

10.10.2016  15:35

  

  葛均波,这三个字的背后是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所长等一系列重量级头衔。可在他的心中,“医生”才是他这辈子最在意的身份和事业。

  在心血管领域堪称大师级人物,但他依然每周看门诊、做手术,每年带博士生……因为他始终认为,一个医生的专业必须在临床中体现,而培养更多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医生,才能让更多的病患得益。

  没有支架才是最高境界

  “血管堵塞导致血液流动淤阻,心脏支架植入后,生命通道才能重新通畅。”上世纪90年代末,当葛均波从国外学成归来时,一个进口支架要近4万元,且还未纳入医保,有些病人要植入三四个支架,十几万的费用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之所以这样,原因在于当时的市场被“洋支架”垄断。于是,葛均波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列入了自己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成功后的国产支架1万出头一个,而且由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体型存在差异,国产支架从给药量和适宜度上都更好。”随着这项技术的国产化,“洋支架”不再一家独大,冠心病患者不再对支架“一声叹息”。初步估算,葛均波团队研发的支架,每年可为患者和国家省下医疗费用支出高达12亿元。

  而这,他并不满足。

  常见的不锈钢网状支架为金属材质,在一些患者体内,会加速疤痕组织的生长,甚至会发生冠状动脉再次狭窄。如果有可降解支架,在完成使命后自然降解,那么患者就不用永久性地负担这些金属异物了。”

  经过近8年的实验研究,葛均波和他的团队不仅找到了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制,并成功研制出完全可降解的冠脉支架。2013年9月5日,他完成了国内首例完全可降解国产冠脉支架的植入手术。植入后2-3年间,该支架会被人体完全吸收,而病人的冠状动脉将恢复弹性,履行其输送血液的使命。他向记者透露,目前的审批已经进入到最后冲刺关头,不出意外,明年就会有更多的患者可以受益于此。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支架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支架”,葛均波如是说。你一定不知道,葛均波曾经练过武术多年,还是位金庸迷。

   血管发病预防才是良策

  今年3月,在上海飞往芝加哥的国际航班上,一乘客突发房颤合并心衰,正是葛均波沉着应对,用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血管,每隔2小时给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最终让患者平安回家。

  1985年,我国有了第一例心脏介入手术。从1998年的5000例,到2015年的56万例,增速惊人,且不断低龄化。以前五六十岁才会发生的心梗,现在甚至有20几岁的年轻人。

  在葛均波看来,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系统工程中,“预防”缺失非常严重。这些年来,葛均波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在参政议政中,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呼吁要重视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他表示,现代人的人均寿命不断变长,但在生命的后半程,不少人由于健康原因,生活质量并不高。作为常见病之一,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通过有效干预来减少致病因素。

   无私带团队甘愿作嫁衣

  尽管是国际知名的心血管领域专家,但葛均波始终认为,自己的水平再好,也不可能救治所有病患。要让更多的病人受益,必须让团队的水平共同提高。因此,这些年来,无论是带学生、还是指导后生晚辈,他总是不遗余力。

  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张书宁是葛均波的博士生,对于老师的胸怀十分敬佩。“在老师这里,没有教会学生饿死师傅一说,面对学生晚辈的要求,只要合理、只要于医术有益,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与指导。”这么多年的付出,葛均波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医院的心血管科,不少都已经独挑大梁或成为国内知名专家。

  这些年来,他看着老师每天忙得和陀螺一样不停歇,尽管业界成就与地位斐然,依然勤奋如初。张书宁记得老师当选中科院院士后,师母曾说过的一句话:“葛医生,过去、现在和将来你都应始终如一,不改初心。”作为和老师平时接触较多的学生,张书宁觉得,老师做到了。

  葛均波常说:“只有学生不断进步,甚至超越老师,这样才有学科的希望,否则整个社会都不可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