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闵福德主讲《我译“红楼”》

25.03.2016  12:25

3月16日下午,著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重建巴别塔”系列讲坛,在校本部C512会议室倾情分享《我译“红楼”》的故事。本次学术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邓志勇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除了朱振武教授、朱洁副教授、曾桂娥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同学外,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沪上高校的许多师生也慕名前来,会议室内座无虚席。

闵福德教授从他与恩师兼岳父、《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译者大卫▪霍克斯先生的交往谈起。霍克斯早年曾在中国留学,并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霍克斯先生的翻译生涯中,恩师俞平伯、罗常培,挚友饶宗颐、钱钟书、柳存仁、杨周翰等人都对他的中国文学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霍克斯先生认为一名译者首先要热爱他所翻译的作品,并将这种热爱传递给译入语读者,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其次,译者需要有严谨的态度,翻译的过程不仅是思维的碰撞过程,更是反复校验、精心修改的过程。另外,闵福德教授还强调了译者不能仅仅借助他人的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因为对一名专业翻译来说,虽然在学习阶段应该了解各种翻译理论,并从他人的实践经验总结中获得翻译的基础知识,但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是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中找到灵感。例如,霍克斯先生在翻译“袭人”这个名字时没有头绪,恰好他的夫人在泡咖啡,于是就向他建议“Aroma”(芳香),于是“袭人”的英译名就定为“Aroma”。通过这个故事,闵福德教授总结说:“翻译没有理论。”闵福德教授还指出译者需要完全消化原文,与作者产生共鸣,把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译文的境界里。这一点,正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The Art of Recasting)不谋而合,而霍克斯先生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追求“化境”的最佳体现。

随后,闵福德教授节选了《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与在座师生分享他与霍克斯合作翻译《红楼梦》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当听众问起他是否有意重译前八十回、并是否能够超越霍克斯时,年届七十的闵福德教授谦虚地说:“他是曹雪芹,我就像高鹗,永远不可能超越。

闵福德教授曾师从世界知名汉学家霍克斯和华裔汉学家柳存仁,担任过天津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公开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及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系主任。主要翻译作品有:《红楼梦》、《鹿鼎记》、《孙子兵法》、《聊斋志异》、《易经》等,目前正在翻译《道德经》。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