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量少成卖点 粤菜馆高品质让顾客觉得"刚刚好"

06.02.2016  08:49

图片说明:这是一家“奇葩”的餐饮店。

  打开某著名点评网站,食客们对它的评价几乎呈两极分布,很好或者很差。好评囊括各方面:食材、菜品口感、服务、环境等等;而差评几乎同一口径:菜量少。

  部分人眼中的诟病,却是这家饭店未来坚持要做的事情——改变人们传统的餐饮理念与习惯。“少而丰富,才是健康的饮食”。老板刘先生这样解释。

   小碟小碗,反而丰实了体验

  少而丰富,看似矛盾,却并不荒谬。少,是指菜的分量,丰富则是指菜的品种与味觉的层次。

  俗语有言:少吃多滋味。再好吃的东西,分量一多,反而会麻痹了味觉体验,少了咀嚼与回味。而这家开在大悦城、名叫“麦子季节”的餐饮店,在提供高品质菜品的基础上想要追求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量。

  中式餐饮,某种程度上带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标签,很在乎别人的观感和看法。一桌子菜,量足分大、摆得满满当当,最好宴席到尾声桌上还剩很多,主人家就感觉很有面子。“但时代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餐饮习惯应该要改一改了”,刘先生说,吃得刚刚好,才应该是大家新的追求。

  游历各国的刘先生,在西班牙小吃中得到启发,将这样“少而丰富”的理念运用到中式餐饮中来。“饮食不应该仅仅是求饱,而是要带着欣赏和品位的态度”。

  为此,店铺的一切都是应和着这个理念来的。摒弃大圆桌,餐具是小碟、小碗,而菜量是正常餐饮店的1/2,价格当然也是1/2。

  在其他店,花同样的价钱,只能吃三四道菜,而在这里,意味着可以吃到八道菜左右,丰富了味觉体验,很适合三四个人的高品质小酌。

  菜品设置也很简单,目前只有36道菜,确保每位厨师只需要专心做好三四道菜。

   “”的前提是高品质

  看到这里,很多人头脑中蹦跶出的是路边摊、火锅店提供的“半份菜”。但这与“麦子季节”所倡导的“少而丰富”完全是两个概念。“麦子季节”的“少而丰富”是建立在高品质基础上的。“每道菜品都能有丰富、多层次的味觉体验”。

  事实上,老板刘先生闯荡上海餐饮界已有20多年,并开设有著名高端餐饮品牌。但此次试水,就是为了引导健康的生活和餐饮理念。

  因此,“麦子季节”用的全是明厨,店铺近300平方米的面积中,有1/3用来做厨房,而且全透明。小碟小碗的供应方式,也确保了原材料周转快、新鲜。

  配合着新的理念,烹饪也采用了新技术——厨房里有一套低温慢煮机系统和万能蒸烤箱。

  这些设备以往在西餐中运用得比较多,但“麦子季节”将其用进了中餐的烹饪。有着丰富餐厨经验的刘先生解释说,相较高温猛火,低温烹煮下,食材的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肉类,其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的分解会更合理,确保更好的口感,也更利于人体吸收。

  烹饪中,火候是门大学问。而依靠这些高科技烹饪设备,以前必须由人工经验来掌控的火候,现在可以充分靠设备来实现“标准化”。

   将用人成本转为顾客的高品质体验

  明厨以外,整个店铺的装修简洁明快,还挂有老板自己的摄影作品,很是特别。

  “讲真”。粤语里的口头禅,往往后面跟着的才是重点。

  操着一口广东话的刘先生坦言:试水“麦子季节”,除了自己坚持的健康理念外,也是为了尝试破解这么多年来餐饮业的普遍问题。“餐饮,一直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但这也需要变革”。

  首先是用人问题。麦子季节店里的服务员数量是普通饭店的一半,点菜和埋单都需要客人自助,但服务员都是有着丰富、很有“眼力界”的熟练生。刘先生解释说:简单精致的餐饮,少了很多琐碎工作,可以减少人手,但能确保员工的高效的服务的高质量。

  其次,是中厨革命,明厨厨房的动线全部经过人性化设计,且采用流水线作业,不仅人数减少,效率也大大提高。据测算,一道菜从成品到端上顾客餐桌不超过两分钟。

  起初,小碟小碗的“麦子季节”给自己的定位是更适合家庭亲子、闺蜜型的餐饮,但事实证明,开业一个月,其业绩平稳上升,一些简单的商务宴请也频频光顾。就如同其最初的设想一样,很多顾客的评价是“一切都是刚刚好。

  摄影 何易

   记者手记

  最近,手机微信圈、身边朋友圈里一下子“”出很多比较“”的店。听上去似乎“很玄乎”:什么吃饭的弃用大圆桌,卖咖啡的也开始卖“打印纸”……其中不少还被“良心推荐”。

  究竟是我太慢,还是这世界变太快?

  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还是老老实实去实地考察了一下这些个“妖店”。结果,也确实是颠覆性的,至少对我这个还不算太老土的“土著”而言。

   先去去脑袋里的旧念。

  饭店,确实是放弃大圆桌了,因为即便是商务宴请,很多人也开始喜欢上了简单,小碗小碟,菜品却高质丰富,桌桌光盘,心满意足。

  咖啡馆,也开始研究“变身”了,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咖啡馆也寄予了“一专多能”的诉求,安静时得像片处女地,开怀时还得管管开会、管管派对……

  时代是变太快。人们总是在多与少之间徘徊、抉择。但正如世界万物一样,殊途同归,终极目的只有“平衡”,什么都要“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