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菜姑娘到流动党员学堂书记:赵宪珍的“逐梦”和“初心”
初见赵宪珍,妆容精致、未语先笑,讲起话来,利落干脆、妙语连珠。作为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党总支书记、上海嘉定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同成长。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农村“双学双比”女能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各类奖牌奖状摆满了她办公室的整面墙,证实了她傲人的履历。从卖菜姑娘到饭店总经理,初中毕业却能成为党总支书记,她的人生是一部奋斗史,也更像一个传奇故事。故事的核心有关“逐梦”和“初心”。
出生干部家庭,却成了“卖菜姑娘”。乘着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赵宪珍肯吃苦、善动脑,白手起家,成了人人称羡的“赵老板”。
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出生干部家庭的赵宪珍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然而重病的哥哥、年幼的弟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16岁的她不得不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辍学,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恰好母亲种了菜来不及卖,赵宪珍就当起了“卖菜姑娘”。
天还未亮,赵宪珍就要载着满满的菜,骑上2个小时的自行车,从嘉定赶到杨浦,只是因为杨浦的菜价更高一些。那时夜路无灯、行人稀少,安全起见,这个年轻的漂亮姑娘就穿上了奶奶的旧衣服,打扮成中年妇女,壮着胆子一路摸黑骑行。为了多赚些钱,赵宪珍从来不怕吃苦,仗着年轻力壮,甚至还会贩菜去卖。
除了肯吃苦,“脑子活络”也是赵宪珍创业的制胜法宝之一。介绍起自己的“生意经”,她的眼里格外有神,“毛豆摊摊平,看上去齐整,就会好卖点;葱摆摆开,同样的分量看上去显得多。”等到天色大亮,菜也早都卖光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赵宪珍敏锐地发现,路边的店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冒”了出来。她开始不断思考,时常反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4年,她用积蓄当机立断盘下了一家熟食店,干起了个体户。2年后,熟食店因拆迁关停,她又凑钱开起了饭店。资金不够,饭店只能选址在断头路上,面对周围人都不看好,她坚持“酒香不怕巷子深”。靠着真心和诚信,她兢兢业业、规规矩矩地经营着饭店,以低价格、好味道吸引了一大批回头客。饭店的生意蒸蒸日上,她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赵老板”。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红利,赵宪珍心中始终保持着最朴实的信仰与感激,“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998年12月,上海市第一家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成立,赵宪珍的饭店就在学堂附近,看到别人进去学习,她总是钦羡不已。后来,每当学堂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她就偷溜进去坐到后排,边听边记笔记。初中辍学的遗憾让她对获取知识的机会愈发珍惜,在学堂里,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先进思想和文化。同流动党员相处久了,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梦想愈发强烈。终于,她鼓足勇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如愿在2001年实现了她的光荣梦想。流动党员学堂也成为赵宪珍和党组织结下不解之缘的“福地”,寄托了她特殊的情感。
2015年,在镇党委和流动党员的一致推选下,赵宪珍担任学堂党总支书记。但这份荣誉也是沉甸甸的,“我是卖菜姑娘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怕会辜负大家的信任。”背负着责任和压力,赵宪珍时刻不敢松懈。
今年年初,赵宪珍作为上海代表,赴京参加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抵京当天,同行的代表们趁会议还没开始相约去逛景点,她却婉转拒绝,独自在酒店学习会议材料。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她又自费开了一间房,研究学习到深夜。“他们学历比我高,都是创新型的大企业负责人,我总要提前做点准备,万一要派上我用场呢?”为了这个“万一”,赵宪珍每晚都要把会议材料翻来覆去预习好几遍,反复思考、揣摩学习别人的发言和观点。她的发言最终也得到了响亮的掌声。
在一同共事的学堂副书记俞佳润眼中,赵宪珍有些“倔脾气”。“一篇总结报告五六页,赵书记要看上好几遍,甚至连语音语调、标点转折都要反复考虑,纸都快被翻烂了。”这“倔脾气”正是来源于赵宪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为了当好学堂的党总支书记,她花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充实自己,时刻保持严谨谦逊的态度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学堂的工作。她说,“只有尽心尽责、用心用情做好工作,才不负大家的重托。”
赵宪珍也同样用行动实践着如何当好学堂的书记。
流动党员分布广、工作散、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赵宪珍上任后就不断思考和探索创新管理服务工作,想方设法为流动党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流动党员很难在工作日请假参加党内活动,她就一次次上门走访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反复沟通、谈心,争取理解和支持;流动党员中大部分是新南翔人,她就一次次邀请镇领导、专家学者开讲堂、作报告,帮助他们了解南翔、融入南翔;流动党员的活动时间凑不齐,她就分队伍、分阶段,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趣味运动会、戏曲沙龙、创业交流分享会等各类团建活动。
每周一至五的工作时间,赵宪珍总是坐镇学堂,下班后才匆匆赶回饭店当她的经理。用同事和家人的话说,赵宪珍把党务工作这个“副业”干成了“主业”,而经营饭店这个原本的“主业”则退居成了“副业”。除了“主业”“副业”,她还身兼“好女儿”“知心大姐”“贴心阿姨”等多职。
早在开熟食店时,赵宪珍就经常送熟食给孤老。九八年端午,她亲手包了200多个粽子去南翔福利院看望老人,还给老人唱沪剧。临走,一名孤老拉着她的手不放,她笑着说,会经常去看大家的。没想到这一句承诺,她坚守了20年。逢年过节送衣送食,时常看望陪伴,老人称呼她为“好女儿”。嘉闵高架动迁时期,一户经营玻璃生意的党员业主不配合,赵宪珍主动上门关心,耐心沟通劝解。得知其母亲瘫痪、妻子患病、儿子失业,全家生计系在这间店铺上,她便尽力帮助、慷慨施以援手。以真心换真心,最终得到了该业主的认可与配合。每当流动党员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困惑,赵宪珍总是毫不犹豫尽力相助,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党员献爱心、做公益。在一日日的相处中,流动党员们也把对她的称呼变成了亲切的“赵大姐”“赵阿姨”。
谈到初心,她笑着说,“只是想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