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执着追梦、坚持实干的“新药梦之队”领头人 ——记药学院“长江学者”李剑教授

21.06.2018  13:56

    今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我校李剑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既是对他坚持脚踏实地研发新药的认可,也更是对他坚持追逐治病救人新药梦的支持与放飞。

    约访李剑教授时,他正在与学生讨论课题研究进展。李剑教授的办公室与书橱里放满了各种奖杯与证书,还有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学科的大部头论著;实验室通风橱的玻璃面上,有不少研究生所写的古典诗词涂鸦之作。对于情理兼具、庄谐并举的团队小环境,李剑颔首微笑。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李剑在沈阳药科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学业之后,于2003年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李剑博士毕业就加入了我校新成立的药学院,在药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支持、培养和帮助下,积极开始建设药学院药物化学实验室。

    工作之初,如何确定研究方向,让读书时的“新药梦”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变为现实是李剑思考的重要问题。他仔细研究了新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认真求教导师陈凯先院士和蒋华良院士,结合国内新药研制的实际情况,走访了几十家国内知名药企。经过两年多的思考与探索,2008年,李剑开始致力于系统化、创新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药物研发,对那些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进行研究。同时,考虑到传统的药物研发周期长、风险大等情况,他另辟蹊径,于2011年起,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老药二次研发”。

    老药二次研发,关键的基础工作是建立一个上市新药实体库。由于经费紧张,李剑利用各种机会联络在药企工作的同学和朋友,请求赠送上市药物样品。每搜集到一种上市药物,他都如获至宝,分类、分装、分析,凭借着一股执着的劲头,目前,他的上市新药实体库已经有1400多种药物,并在不断地扩充。李剑在介绍实验室冰柜里的“宝贝”时,自豪又充满信心地说:“目前,全球上市一类化药共有9000余种,我的实体库里已经搜集了近六分之一。”“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玻璃瓶里的药物,这就是我们团队的造梦空间,将它们作为探针分子可以研究出全新的药物靶标,开发出全新的化学结构,形成新的药物。

    李剑把每一次承担新药研发项目的机会都看得十分宝贵,从每个环节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过程的监控,他都和团队的师生一起讨论。他认为,只有扎扎实实地投入到一线的科研中,才能收获成果。在多年的新药研发经历里,李剑坚持研究只从学术角度来讲创新、不与市场脱节的思路。他认为,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科研人员要坚持与制药企业和临床医生多交流,服务社会需求。围绕着科技成果转化,李剑曾经多次参与过和企业界的商业谈判,参与过3项新药专利转让的项目。经历过这个复杂的过程,让他在学术研究与成果转换中学会了换位思考,能够从企业、市场、病人等多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研究的产品。

    作为项目负责人,李剑主持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包括1篇《自然—化学生物学》论文、1篇《自然—通讯》论文、12篇美国化学学会《药物化学杂志》论文(J Med Chem);申请发明专利48项(授权17项),其中1项抗艾滋病的新药专利转让给上海医药集团,2项抗耐药菌的新药专利转让给人福医药集团;获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3项……这些都是他勤奋踏实付出的成绩,也是他通向更高阶梯的坚实脚步。

立德树人育桃李   薪火相传新药梦

    李剑说,他已故的师祖嵇汝运院士曾说,“与其说名师出高徒,不如说高徒出名师”,他对此非常赞同。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他在沈阳药科大学读硕士期间,有幸成为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张守芳老教授的最后一个学生,张老师对他在科研上的要求十分严格,对生活则十分关爱,这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严师”的魅力。读博期间,他又遇到蒋华良和柳红老师。“他们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支持我独立探索,给予了我很多教诲和指导。这些都成为我工作后的宝贵财富。”正是恩师对他的影响,使得李剑尤其重视学生的教育,传承优良师风,立志要为国家培养一流的人才。

    从博士毕业开始从事本科教学起,李剑一直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他始终觉得高校教师与研究所研究员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员的重心是科研,但是高校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虽然到奉贤校区为本科生授课非常费时,但他在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仍坚持为本科生讲授专业核心课药物化学,希望能够尽可能影响多一些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新药研究的道路,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教人才。他觉得这才是自己作为大学教师最根本的任务。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李剑在一年又一年的摸索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心得。他创建了一个微信小组,所有教过和在读的研究生都在其中,他给这个小组取名叫做“新药梦之队”。他说自己常常给学生灌输一种制药人的使命感,那就是既然国家和学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培养条件,就要把研发良药、治病救人当作自己的使命!他要求研究生要加强团队合作,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严谨、务实,每一个科研数据都要经得起检验。他坚持每周的课题组组会和常态化的一对一与学生交流,了解每个人的课题进展;通过安排1~2个博士生带2~3个硕士生的小组制、每周例会PPT汇报各自课题小组的进展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课题组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传帮带效应。毕业的学生如有困难,李剑也都尽量和团队的师生一起帮忙解决。他说:“新药研制是系统工程,只要能为这个事业作贡献,不管是在读的学生还是毕业的学生,都是共同的责任。

    任职近12年,李剑培养毕业了近40名研究生,在读的研究生还有20个左右。他希望能为学校、国家培养出更多服务国家发展、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的药学人才。他更希望建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科研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良好成药性的新药靶标,促进我国药物化学学科的发展。 

胸怀家国情怀   创制济世良药

    “我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培养,‘长江学者’的入选不仅仅是我努力的结果,还得益于学院、学校的关心和帮助”,谈到未来的发展和想法,李剑说:“在研发立项过程中,我都会问自己,要瞄准哪一个目标人群?对于这一类病患而言,是否存在着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如果已经有药物问世,品种有多少、是否还有不足之处、有哪些具体的劣势是可能被我超越的?其实很多新药的研发周期长、失败率很高,但失败也是一种贡献。只要认准了发展方向,就执着去追,不问结果,只问付出。

    对于我国新药创制在未来10年左右的发展,李剑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在国家层面,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了3个“五年计划”,打造了很多综合性和单元性的技术平台,这使得药物研发人员进行新药研究的效率事半功倍。对于未来发展的新目标,李剑说要胸怀家国情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医药人才,研制济世良药。他计划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在关键技术上,充分考虑到老药优良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合成可及性、SAR清晰性等特征,他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老药探针库→老药新用(新靶标/机制研究)→新结构二次研发→药物发现”技术体系和平台,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传统药物发现流程的策略,希望有效提高药物发现的成功率,为我国药物发现的源头创新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新靶标或新机制线索,也为化学生物学研究提供一批良好的化学探针和工具分子。另一方面,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对接社会需求解决难题,研发一类“不杀菌类”抗生素,破解耐药菌感染这一公认世界公共卫生难题。此外再继续丰富老药实体库,在已有的116个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基础上,构建一个规模约800个分子的中枢系统老药实体库,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难题,开展老年人相关疾病新药的研究。

    在谈到自己从事了很多行政工作时,李剑说:“读书时候曾立志成为一位专攻学术、心无旁骛的科学家;而现在承担了很多行政管理工作,其实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专家、教授能够成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科学家。既然承担了管理工作,就希望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管理工作。学校培养了我,我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自己能在学术研究和管理育人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都说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深……醉于研究、深爱学生、倾心付出才是李剑追逐梦想的动力!期待李剑的团队和未来的学生们,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创制良药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