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茬口安排合理 夏粮单产稳中略增

21.07.2015  11:05

  2015年奉贤区委、区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高度重视 “三夏”工作,大力推进技术指导,奉贤区夏粮生产保持良好态势。
  一、夏粮单产稳中略增
  随着家庭农场和丰产方建设的稳步推进,田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气候适宜、茬口安排合理,二麦单产稳中略增。今年我区二麦生产呈“单产增,面积降,总产降”的态势。小麦单产271.1公斤/亩,增3.7%;大麦单产241.6公斤/亩,增3.3%;今年全区油菜面积7426.8亩,降35.3%;单产154公斤/亩,增0.7%;油菜籽总产1142.7吨,降34.9%。
  表1:          奉贤区二麦生产情况统计(单位:亩、公斤/亩、吨)


  二、夏粮生产主要特点
  (一)夏粮品种结构略微调整
  今年我区小麦品种以扬麦11为主,去年我区小麦品种以扬麦11、扬麦16为主,大麦花22,今年油菜种植品种为“沪油17”、“沪油杂1号”。
  (二)小麦生育期气候条件总体有利
  今年气象条件利好,二麦生长期间气候条件适宜,为夏粮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去年“三秋”期间天气有利于水稻收割和冬作播栽,麦子播种质量较好。11月气温明显偏高,上中旬降水少、日照足,有利麦子播种,下旬降水增多,有利麦子出苗生长。12月气温偏低,降水较少,麦苗生长缓慢,1-2月气温总体偏高、雨水充足、有利于麦子生长,苗情转化迅速,“立春”苗情显示,一类苗比例为32.4%,比“小寒”节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三类苗比例为18.9%,比“小寒”节气下降了17.6个百分点。3月气温偏高,有利于麦子幼穗分化和大穗形成,4月上、中旬气温偏高,麦子生育期加快,抽穗期比常年提早5天左右。由于气候适宜与播种期提前等原因,今年麦子收割期较往年提前8-10天,集中在5月25日至6月初。
  (三)前期理论测产
  据全区小麦田块穗粒结构考查汇总,全区小麦有效穗31.93万/亩,比上年增1.63万/亩,比前五年平均增2.67万/亩;小穗数16.04个,比上年增1.61个,比前五年平均增1.11个;实粒数为31.33粒/穗,比上年增0.46粒/穗,比前五年平均增0.33粒/穗;千粒重按前五年平均折算,第二次理论测产为420.9公斤/亩,比上年增26.4公斤/亩,增幅为6.7%。
  (四)高产创建,辐射示范
  全区建立小麦万亩丰产带1个,千亩丰产片3个,百亩丰产方25个,2015年小麦丰产方面积20461亩,占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的27.3%,比去年上升5.8个百分点;同时,在庄行镇、南桥镇灯塔村、金汇镇白沙村等继续推进整建制示范建设,整建制面积(内含丰产方面积)31460亩。通过对丰产方内示范户的集中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麦子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落实,整建制平均产量300公斤/亩,比全区平均单产增28.9公斤/亩,增10.7%。
  (五)统防统治技术措施到位
  2014年秋种基础较好,小麦适期播种面积比例高,农技部门积极采取“镇压保墒、沟系配套、适墒施肥”等技术措施,确保麦子正常出苗和生长;技术人员踏田调查,现场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将不利天气和病虫害发生对麦子生产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适时宣传指导农户在适期内用药,科学用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毒性高、残留期长的农药品种,通过示范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努力削减农田面源污染,保证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六)病虫害防控得力
  2015年秋播小麦病虫害发生31.6万亩次,总体发生程度中等,为有效控制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危害,提高夏熟作物产量,区农技中心全面部署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发生与防治,通过采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强化预测预报工作,适时开展防治技术指导等有效措施,共防治56.83万亩次,有效地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三、关于夏粮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抓好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含量
  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抓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提升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粮食生产需求
  缺乏仓库、晒场、烘干设备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者反映最多的话题,我区第二轮土地延包后,原有生产队的仓库、场地移作他用。近几年随着土地规范流转的力度加大,100亩以上的粮食适度规模者仓库、晒场、烘干设备不足,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配套建设必要设施和装备,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
  (三)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效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以培肥地力、养分平衡、土壤改良、耕地修复、农田节水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