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从完美甜心变身"黑暗童话"

17.01.2015  03:21

  音乐剧《伊丽莎白》刚刚结束在上海的演出,剧中的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正是影片《茜茜公主》中的茜茜公主。不过,音乐剧并不阳光,竟以茜茜公主的死亡开场。同样一个角色,甚至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同表达?

  她像中国诗人海子一样,喜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海子诗句);她一头长发没至脚背,美艳无双。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叶妮·冯·维特巴赫,这个巴伐利亚王国的茜茜公主、奥地利的皇后,几乎符合一切人们对王子公主童话的想象。不过,首次引进中国的德国音乐剧《伊丽莎白》中,包裹在历史外缘的糖衣被层层揭开,换以一种哥特式的浓墨重彩来诠释公主的悲剧命运--死神才是她的神秘情人。

  同一个历史人物在艺术形式中呈现的形象,原本就会随着时代、环境这纵横两根轴线的拉扯,在人们变动的喜好中被不断重塑。从"美女与野兽"到"剧院魅影",茜茜公主故事的版本"流变",其实翻新的并非他人的遥远传说,而是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观众自身的审美变化。

   1950年代:

  完美童话有点甜

  人们对伊丽莎白公主的熟悉和喜爱,主要来自于1950年代由罗密·施耐德主演的电影三部曲《茜茜公主》。"茜茜"是伊丽莎白的小名,她是巴伐利亚王国马克斯公爵宠溺的小女儿。在母亲特意为大姐海伦娜安排的"相亲"中,奥地利年轻的皇帝弗兰茨却对天真无邪的伊丽莎白一见钟情。年幼的小公主从此嫁入皇室,却也陷入了一个由繁文缛节构建的囚笼。她的活泼不羁爱自由,跟"皇太后"索菲的专制古板格格不入,而顺从的弗兰茨则不敢违逆母亲的意思。随着伊丽莎白日益成熟,她逐渐展现了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出色的处理能力,不仅从婆婆手中夺回了抚养女儿的权利,也在对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的访问中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电影就此戛然而止,截取并且放大了她最传奇、最美好的一段经历,回避了此后女儿夭折、儿子自杀、丈夫疏离等等接踵而至的沉重打击,以及茜茜本人遇刺身亡的悲惨结局。甚至连她与匈牙利安德拉希伯爵的"精神出轨",也被编剧一笔化为婆婆的恶意造谣。影片《茜茜公主》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童话,讲述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用她的真善美冲破封建礼仪的束缚,为自己也为人民追求自由,最终感化一切反面角色,与皇帝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美女与野兽》跟《长发公主》的拼接,剧情按照观众心中理想的模式起承转合,所以看来总是似曾相识。

   1980年代:

  褪色照片上的魅影

  不久前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中,也有一幅关于茜茜公主的作品--《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由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基弗在1988年创作。

  与电影童话式的处理截然相反,这幅作品以茜茜公主的一张黑白照片作为主体,周围的铅质材料丰富了作品的整体质感,奠定了阴冷的色调,而茜茜穿着华丽礼服的身形在泛黄的照片中显得晦

  暗不明。如此冷峻的处理方式,被认为是延续了画家一直以来对苦难、牺牲、毁灭等主题的探讨。

  安塞姆·基弗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擅用稻草、灰土、虫胶、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来表达对历史的反省和思考。基弗围绕"奥地利的伊丽莎白"这一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除了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这幅以外,还有一幅在同一年创作的同名作品,使用了一张更为清晰也更为年轻的伊丽莎白的黑白照片,但被周围的金属材料遮去了边角,身穿白衣的美丽皇后就像是剥落的墙面上浮现的一抹幽影。此外,他在1987年创作的《A.E.I.O.U.(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尽管没有直接刻画伊丽莎白的形象,作品名称附带的括号仍然透露了相同的主题。作品粗糙生锈的表面看上去褶皱而脱色,漂泊在褶皱上的迷你战舰很可能代表了"伊丽莎白皇后号",正是为纪念茜茜公主而命名,而左上角"A.E.I.O.U."几个字母可能代表"奥地利的使命是统治世界"的缩写。基弗希望借此表达"历史不断重复,却总是渐失光泽"的意思。在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艘排水量达4000多吨的奥地利战舰沉没于胶州湾,最近,中外潜水队正在联合制定计划,准备将沉睡百年的"公主"打捞上来。

   1990年代至今:

  黑童话也许更浪漫

  1992年,音乐剧《伊丽莎白》在奥地利被首次搬上舞台,把金粉世家的柔情童话陡然转换了色彩,却也跟冷静到充满哲学意味的新表现主义艺术迥然相异。这部在22年中常演不衰的经典音乐剧,甫一开头就把伊丽莎白的死亡摆在观众面前,以法庭对凶手的审判拉开序幕。死神则完全不是手持镰刀的恐怖形象,而以一个英俊、迷人的年轻人的身份出现。他化身一个普通宾客,接住从秋千上跌落的伊丽莎白,比奥地利的皇帝更早俘获小公主的芳心,被她唤作"黑暗的王子"。在她与弗兰茨结婚的当天,妒火中烧的死神来到婚礼舞会,向伊丽莎白咆哮"最后一支舞只属于我"。

  但死神爱上的皇后是一匹野马,不愿受任何人约束,无论是皇族深宫,还是死神的怀抱,都没有她想要的草原。尽管内心深处渴望着死神,但她强硬地拒绝了他一再的诱惑。之后,尽管婆婆的刁难给茜茜带来极大的困扰,但真正的打击,还是来自于死神的复仇。这个愤怒的男人带走了她的大女儿苏菲,又向她唯一的儿子鲁道夫伸出了手。孩子的相继离世,让伊丽莎白无意继续生活,也终于明白自己的心之所属。暗杀者的尖锥,让她与死神这对真正的恋人终得团聚。

  死神的角色设置,其实跟剧院魅影有些相似,性感、深情,又狂暴。他用爱情的火焰烧灼伊丽莎白身边的一切,以此将她拉向自己的怀抱。就好像霸道总裁爱上了同样倔强的女主,一次次情感的拉扯、错过和抓狂,一次次撕心裂肺的命运走向,都是两人彼此傲娇的结果。

  事实上,这个透着浓浓邪魅气质的"黑童话",何尝不是编剧对茜茜公主一点点堕向孤独深渊的宿命,做出的理想化的浪漫演绎?皇室的身份和追求自由的天性,是伊丽莎白身上无法调和的正反两面,哈布斯王朝的末日厄运也好,匈牙利民族主义者的抗争也好,这个女人在历史的桌面上像枚硬币一样滴溜溜旋转,她的倒下体现了两个时代的交替。但是这些都太沉重,在这个黑色的童话里,一切到最后都只是她与死神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一个轰轰烈烈而又简单至极的爱情故事。从这点来说,比起明亮的电影,也许这部阴郁瑰丽的音乐剧对茜茜公主爱得更为深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