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在贴着樊锦诗的灵魂演戏”

19.04.2019  20:00

  近日,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了多媒体版。在“扎根人民守正创新——上海沪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上,有不少专家说,在这场戏里,看出了主演茅善玉和主人公樊锦诗之间的“彼此懂得”,一种心意相通。

茅善玉与樊锦诗在敦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茅善玉在贴着人物(樊锦诗)的灵魂演戏。”《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刘玉琴认为,是樊锦诗和茅善玉两位女性的彼此懂得,打开了一段艺术历史的新格局。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戴平说,“她(茅善玉)真正是在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来全方位塑造这个人物。从25岁的大学生一直演到80岁的老院长,从外形到形体真的惟妙惟肖,我觉得神形俱足。

  樊锦诗,大漠敦煌的守护者。几十年间,她用坚韧柔情润泽戈壁大漠深处,着手建立了享誉世界的“数字敦煌”。

  茅善玉,上海沪剧院的掌门人,沪剧发展的领军人,40年来,她坚守在沪剧舞台上,坚韧推动沪剧走向更深广的天地。

敦煌女儿》剧照

  一个是敦煌的女儿,一个是沪剧的女儿。她们分别守护着国家的宝藏:敦煌和非遗的沪剧。

  有人说茅善玉有眼光,好像预测到了樊锦诗会成为改革先锋一样。因为在中央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中,樊锦诗是第一个被搬上舞台的,而且,以樊锦诗为主人公的沪剧《敦煌女儿》将献演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全国参评的38部作品,是唯一一部以改革先锋为原型的原创现实题材剧目。

  对此,茅善玉微笑着表示,不是自己多有眼光,而是樊锦诗对敦煌文化的坚守精神深深打动了自己。“上海走出的小囡,从北大一毕业就坚守大漠数十年初心不改。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歌颂、书写的英雄吗?

  其实,当年茅善玉要排《敦煌女儿》的时候,业界一片反对之声,拿毛时安的话来说,“几乎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劝茅善玉放弃”,因为,沪剧和敦煌,想想也不搭。然而,茅善玉并没有颓丧,“我们戏曲人不能只顾埋头唱戏,而不辨方向。

茅善玉与樊锦诗

  为了走近樊锦诗,读懂樊锦诗,变成樊锦诗,茅善玉六次赴敦煌体验生活,观察樊锦诗的一言一行,与她有过多次的交流与畅谈,成为了忘年交。

  第一次去敦煌,茅善玉把脚崴了,韧带撕裂,以至于现在在不平的地面上容易习惯性扭伤。2017年,她再去敦煌深扎体验时,被毒蝎子蜇伤。茅善玉说,每次去敦煌,心灵都会受到崇高的精神感召和洗涤。而经历过这些磨难,经历了大漠敦煌的苦,才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敦煌人的不易,樊锦诗们的那份坚守就更加令人肃然起敬。“我深深地觉得,战争年代的英雄流血牺牲,令人崇敬。而和平年代的英雄奉献一生,同样令人敬佩。

  于是,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8年中,《敦煌女儿》数易其稿,才有了如今舞台上的呈现。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观看《敦煌女儿》后评价:“我们从这部戏中看到了有血有肉、真实不走样的樊锦诗,她既不夸大,又不拔高,以真实和情感染人。”。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生命的投入,激情的燃烧。对樊锦诗而言,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一生大事在敦煌。对茅善玉而言,艺术为真善美而来。“樊锦诗和茅善玉,她们共同之处在于定力和坚守。几十年的坚守,让樊锦诗懂得敦煌,而六赴敦煌的深扎与坚持,让茅善玉理解了樊锦诗,她们的互相懂得,直面相向,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见的青春光芒。”刘玉琴说。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