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北路上的老房子

22.06.2015  00:42


茂名北路是中国上海市静安区的一条道路,南北走向,南起延安中路接茂名南路,北至南京西路。长574米,宽12.3米到14.6米。


1922年,静安寺路(南京西路)近麦特赫司脱路(泰兴路)口西望,前方左侧路口为慕尔鸣路(茂名北路)口。


1910年至1917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命名为慕尔鸣路(Moulmein Road)。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租界,改名茂名路。1946年改名茂名北路。




相对来说,茂名北路似乎没有茂名南路有那么多值得荣耀的建筑和记忆。过去的法国总会现今的花园饭店、闻名中外的锦江饭店和历史悠久的兰心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全“戏剧性”地集中在茂名南路。但是,茂名北路虽然没有那么多著名的建筑,但也有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甲秀里”,建于1925年的威海路小学,还有丰盛里、德成里、九福新村、兴庆里等石库门和新式里弄……那些房子都不是很高,却沉静稳重;那些房子也不是很旧,至今整洁完好如初。
威海路第三小学 茂名北路40号威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4月1日,创办人为龚冰先生、徐忍寒先生,初创时定名为民智公学,先期校舍仅只有茂名北路润德里五幢房屋,教工六人、学生三人,以后几年逐步发展,从1935年6月开始,校舍位居威海路茂名北路口。
抗战开始后,学校曾一度停办,1945年8月29日抗战胜利后光荣复校,校名为私立民智中小学,仍由龚冰先生、徐忍寒先生主持校政,著名的教育家吴若安先生为本校校董。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新生,1956年1月起改为公办小学,即用现校名。

威海路第三小学延安中路校门原为天主教会敬德女中(COLLEGE JEANNE D'ARC)的校舍,后于1939年租于广夏中学使用,解放后又改为新群中学。现为威海路第三小学所使用。进德女中旧址系砖混结构的二层长廊式建筑,于1922年设计建造,属法国古典主义风格。整幢建筑的构图采用横五段与纵三段对称划分的手法,居中及左右两翼略略向前凸出,强调立面的工整、稳定与层次感。
毛泽东旧居 上海毛泽东旧居位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第九次来上海工作期间(1924年2月至年底)居住的地方,现作为上海唯一对外开放的毛泽东寓所纪念地。

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因此在上海不少地方都保留有毛泽东的旧居。此处是他第9次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次。当时,毛泽东除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外,主要是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为巩固国共合作,推进国民革命而工作。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在石库门楼上,有《毛泽东在上海》图片资料展。参观者可以看到孙中山亲自提名毛泽东等十七人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公函,以及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时在签名簿上的签字等珍贵史料。



关于甲秀里 上海毛泽东故居甲秀里房屋建成于民国4年,弄内共两排五幢房屋。坐南朝北,北面一排仅二幢三楼三底,南面一排三幢,系二楼二底房屋。该里弄北通威海卫路,西通慕尔鸣路。当年房屋门牌为慕尔鸣路317、318、319、320、321号。在抗日战争期间,甲秀里改名为云兰坊。1960年,开始对毛泽东寓所旧址进行调查,最后确认今威海路583弄7号或9号(原慕尔鸣路318、319号)均有可能为毛泽东寓所旧址。
该旧址建筑现基本如旧,为居民住宅。1964年上海市文化局曾对该里弄的5、7、9号三幢房屋进行修缮。由于不能最后确定是7号还是9号,1977年将5、7、9号三幢房屋一并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土地批租,583弄北面一排1、3号两幢房屋被拆除,仅保留5、7、9三幢房屋。位于甲秀里的毛泽东旧居是一幢富有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建筑风格的老房子,弄口竖立着“甲秀里”字样的牌坊,弄内青砖铺垫地面,毛泽东诗词碑刻镶嵌在青砖墙上。上海毛泽东旧居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入口处,迎面是一组塑像。这是毛泽东一家人在竹林下小憩的情景。一楼展厅为主题陈列室,介绍了1924年2月至年底毛泽东在上海期间的工作、生活情况。二楼设有《毛泽东在上海》专题展览及蔡和森、向警予专题陈列室。 升平街 升平街是位于茂名北路中间一条不足200米的小街,也是一条老街了。说它老,因为这是一条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街,一头通着茂名北路,另一头却是“此路不通”,最后掩蔽在绿荫深处。
小街到现在来看也还是很美,行人很少,路上绿树茂密,墙上枝叶攀藤,地上铺的是灰绿色六角形地砖。两旁既有花园里弄,也有独幢的花园洋房,那些楼房外观大都为清水红砖外墙,券窗、拱门、雕花、重檐……整条小街幽静无比,远近的市廛声放佛被什么东西过滤掉了。
周旋在升平街的时光 著名的电影演员周璇曾在升平街上的楼房里住过两年。周璇刚刚在影坛声誉鹊起的时候,却迎来了婚变。离婚后的周璇选择在升平街一幢靠东的二楼房间居住。那也许是周璇度过的平生最为宁静悠闲的一段生活。
每天周璇起身很早,洗漱完毕,便进早点,阅读当天的报章杂志。看过之后,便自弹自唱的吊一会儿“金嗓子”。过后便与义母、义妹谈谈说说,游戏一番。下午则去位于拉都路上的国华影片公司拍片。要是偶然不拍戏的话,就在家打打毛线,绣绣花,或是与女朋友们一起去看看京戏、话剧、西片、国片。一到晚上,很早就睡了。
据说,此间周璇还请了一位京剧老师教唱戏,还在升平街上学起了自行车,为的是工作拍戏节省时间。


如今的升平街基本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当年的二层楼楼房都已经改造加高到五层,功能更齐全,是老房子改造成功的样板。让不明就里的人辨不出新旧。



如今看来,这些在茂名路的老房子就是专供人怀旧的,仿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背景,街巷弄堂总是弥漫着一种叫人亲切的家长里短似的温暖,像小提琴的声音贴着人的耳朵温馨的流过去……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海派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