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雄“荣哀状”传三代破损不堪 后人欲换新证

12.03.2015  11:17

王满年珍藏的『荣哀状』 华商报记者 陈团结 摄

  华商报讯(记者毛蜜娜)61岁的灞桥区居民王满年珍藏着一份“荣哀状”,是颁发给他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大伯王学智的,可因为存放时间太久,这份“荣哀状”已多处破损字迹模糊。王满年希望,能找到相关部门换一个新证,让子孙后代记住家里有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我从小就听奶奶说,家里有一个我没有见过面的大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王满年告诉华商报记者,他老家在蒲城,小时候的印象中,奶奶一提起大伯就流泪,后来眼睛都哭瞎了,“奶奶说,大伯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性格也很开朗,19岁那年就去当兵了,再也没有回来。

  王满年说,大伯离家几年后,家人收到了这份“荣哀状”,才知道亲人已经战死沙场。这份珍贵的“荣哀状”,成了家人对大伯唯一的念想。王满年的奶奶把它交到王满年父亲手里,父亲又交到王满年手里。随着岁月的流逝,上面的字迹渐渐模糊,纸面也破损了。昨日,华商报记者在王满年家中见到了这份“荣哀状”,上面写着:“兹有陆军第一七七师一零五七团二等兵王学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六月在山西抗战……(省略号处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颁发人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

  王满年说,这份“荣哀状”流传了三代人,如今已经破烂不堪,如果再这样传下去,这张纸很快就全部看不清了,“我希望能找到相关部门,给我换个新证,我把它装裱起来,再继续传下去,让我们家的后代都知道,家里有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昨日,华商报记者和西北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专家张恒取得联系,张恒告诉华商报记者,“荣哀状”他听说过,但从未见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很有收藏价值。他愿意和王满年联系,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