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模式4.0”

15.03.2016  18:33

3月12日,当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三场较量时,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创新研究计划研讨会在闵行校区文选医学楼举行。校长、致远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学术委员会主任季向东教授,“ZIRC”卫星实验室负责人及团队成员,“ZIRC”筹备组成员,校党办、学生处、教务处、创业学院、零号湾等部门负责人,致远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致远荣誉计划”各方向项目主任等出席,300余名交大学子参加。研讨会由徐学敏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从“梦想萌芽”到“艰难创院”、再到实施“致远荣誉计划”,而今筹建“ZIRC”,是交大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重要阶段,实现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实践和推广,“致远模式”即将进入4.0模式。    

梦想· 激情· 热爱

张杰以“梦想·激情·热爱”为主题致辞。他回顾了致远学院的发展历程,从2009年“上海交大理科班”启动到2010年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挂牌成立,从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计划”全面推广到2016年“ZIRC”学术委员会成立及卫星实验室挂牌,是上海交通大学立足中国国情与交大校情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四次重要探索。如今,致远学院已经成为交大“学霸”云集之地,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首选所在。“致远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张名片,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2014年、2015年分别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与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张杰希望交大学子要有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系统性学习能力,并指出交大学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实现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衔接与整合。最后,张杰寄语致远学子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人文情怀”,要热爱生命、热爱事业、热爱家庭,他祝愿致远学子在踏向成功、迈向辉煌的同时追寻幸福、感受快乐。    

创新 · 创业 · 创造

朱健以“创新·造·创业”为关键词做《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报告。朱健从创新教育前期基础、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向参会嘉宾与交大学子分享创新、创业、创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交大校友、“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为例讲述交大人“科技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寄语交大学子“让创新成为凝结在血液里的一种精神,让创业成为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    

知识· 思维· 实践

创新型人才是知识、思维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致远创新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汇集海内外名师就是要培养交大学子“三位一体”的能力,以“实践创新”为突破口快速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接轨。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单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邵志峰教授代表中心筹备组介绍“ZIRC”总体建设方案与运行机制。邵志峰从致远创新研究中心使命、运作理念、基本架构、学科建设、运行架构、中心实验室基本任务、平台建设、卫星实验室状况、项目实施原则及实施要素等方面作了介绍。工程训练中心常务副主任付宇卓教授也从“学生创新中心”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方案、运行模式四个方面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层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及今后的努力方向,2018年“学生创新中心”将实现与“ZIRC”的全面整合,为交大学子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更大的平台。    

大学·大师·团队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大师,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大学与大师熏陶。致远创新研究中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使命”,吸引一大批关心和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名家与学术大师。致远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及卫星实验室导师团队囊括了近50余专家学者,他们中既有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在内的学界泰斗,也有崭露头角、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季向东教授、汪小帆教授、苏冰教授、孙涛教授、邓涛教授、任吉存教授、Daniel M. Czajkowsky教授、任瑞宝教授、金贤敏教授、贾维嘉教授、章俊良教授、张万斌教授作为各卫星实验室负责人介绍了实验室研究课题与团队成员,并与现场交大学子热烈互动。“ZIRC”卫星实验室导师团队的学术魅力与人文情怀引起交大学子的浓厚兴趣,季向东教授关于“创新习惯”的幽默讲述、任瑞宝教授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等都给参会学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后,致远创新研究中心筹备成员和参会专家就“本科生培养方案调整”、“本科生创新项目实施方案”、“中心实验室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一些重要议题上达成共识,为“ZIRC”创新人才培养及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ZIRC”学术委员会成立、各卫星实验室挂牌及致远荣誉创新研究计划研讨会的召开,将成为上海交大拔尖人才培养的引擎与动力,使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