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跨国公司升级“双中心”模式

30.09.2015  15:41


  每两秒钟,全球就有一个人戴上蔡司的眼镜,第一个登月用的摄像机镜头来自蔡司……光学巨头蔡司集团日前宣布,其中国总部大楼正式在上海自贸区内启用,成为在中国地区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总机构。

  从1999年以贸易公司形式落户外高桥保税区,到如今升级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蔡司中国总裁MaximilianFoerst认为,蔡司一路发展得很顺利,而这种成绩来自于稳定便捷的营商环境,海关、商检、外汇等便利化,让该公司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快速成长。

  记者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了解到,依托贸易、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创新的叠加优势,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总部经济类型不断丰富,不少总部型企业与蔡司一样,正从单一业务运作中心模式向“业务运作资金管理”双中心模式转型升级。

  付款天数一周缩为一天

  对于自贸区的便利,蔡司中国首席财务官ChristianMartin最直观的感受是,现金流成本下降,“以前我们付一笔货款给海外公司要七天,而现在一天就能办完。

  身兼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职能,位于外高桥的蔡司中国,集中管理蔡司在中国地区的蔡司工业测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蔡司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这就意味着,其资金流、业务流、货物流等都需要快速反应。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举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让区内总部型企业统筹管理境内境外资金的能力再次提升,实现集团资金跨境集中收付和净额轧差,集团全球结算效率提高了,财务成本降低了。“作为区域总部,统筹管理很多公司,这些公司又隶属于不同的法人实体,当一方资金不足,另一方充裕时,就可通过集中运营管理的方式,灵活调拨资金。”Chris?tianMartin说。

  据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内已有73家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试点效果显著。

  同时,在外汇管理局支持下,保税区域运用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使用运营管理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金融创新措施,探索开展了投资型跨国公司资金管理总部试点工作。目前已为4家投资型总部出具了认定函,其中两家先后运用注册资本完成首笔投资,投资总额约1亿美元。

  最尖端研发扎根自贸区

  依托口岸监管部门改革举措和保税功能,大力发展技术服务贸易,上海自贸区正吸引集聚了一批跨国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中心,而这里将成为其本土研发核心地。

  蔡司的最尖端研发业务能力,也在上海自贸区内“扎根”,其在德国以外的首个企业级创新研发中心就设在其中。亚洲第一个提供车身全系列检测解决方案的车身检测中心、全新一代屈光手术平台等等,这类蔡司最先进的仪器能在蔡司中国总部大楼内展示,得益于海关为其“量身定制”的创新举措,“以前这类高精尖设备,只允许放在保税仓库,通过海关新政,能以保税的形式在这里做展示展览,更好地贴近客户。”蔡司中国首席运营官谢磊表示。

  研发环境的提升,让蔡司每天都有一项以上的专利申请,目前近50%的营收由发布不超过3年的高新产品创造。记者了解到,全球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公司药明康德,也正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集全球总部、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分析检测研发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中心。

  截至目前,自贸区保税区域内已累计引进药明康德、美药典、德尔福等科研技术类企业4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