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8%原创论文作者来自中国

08.09.2016  21:14
  这两天,《自然》 及旗下44个子刊的主编和资深编辑齐聚上海,这是《自然》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部科研峰会,也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首次在中国举办这样的会议。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首席出版官史蒂文·印驰库姆说:“中国科研发展显著,速度也很快,希望主编们能在中国亲身感受一下,并到一些实验室去拜访,与科研人员直接互动。
   中国科研贡献量居全球第二
  中国已成为世界科研界的新兴力量。199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自然》上的原创研究论文仅占0.3%,而截至去年,这一数字已升至8%,仅去年就有399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及其子刊上。自然指数最新分析显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自2012年至2014年增长了37%,远超平均速度,贡献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上海和北京设有办公室,有200多位员工,其中自然科研在中国有全球第三大的编辑团队,不久还将增加8名编辑。自2006年在上海成立首个自然合作期刊《细胞研究》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已成功与140多个中国科研机构和学会合作出版了150多个期刊,涵盖近50个学科;出版了1000多册学术图书,1700多位作者来自中国400多个科研院所及大学。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董事长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说,“在欧洲,人们对于中国的科研成果感到惊讶。不过,取得这一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它得益于中国政府对科技的持续关注和投入,目前中国对科技的投入已经超过欧盟,接近美国。
  9月下旬,浦江创新论坛将在上海举行。今年4月,作为首席学术合作机构,自然科研集团就与浦江创新论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这也是继去年与上海市科委达成战略合作之后,自然科研集团支持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又一举措。自然科研集团将参与策划浦江创新论坛,并通过旗下《自然》杂志及网站在全球宣传推广浦江创新论坛品牌,吸引国际科学界和商界对论坛的关注和参与。此外,还将共同推动浦江新智库的建设,将世界级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带到上海。
   建议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我国最近发射的量子通信卫星和即将在贵州建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震动世界科研界。不过,正如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去年发表的白皮书《转型中的中国科研》所指出的,中国仍面临如何提高科研产出质量及影响力的挑战。
  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说,尽管201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当,但仅有一小部分投入到基础研究中。鉴于应用研究领域的许多重大进展都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将成为促进创新的一项有远见的长期战略。
  此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员,但仍缺乏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机构需要提高对这些岗位的重视度,建议提高合同制研究人员的薪酬,减少招聘中对海外经历的强调,改革事业单位编制等刻板的聘用制度。霍尔茨布林克说,也许是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中国科学家相对来说不愿出错或者进行有可能失败的尝试。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过于害怕失败,就不会愿意做更多有科学贡献的尝试。(记者 黄海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