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立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24.08.2017  23:07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公布了2017年申请集中受理期间项目评审结果通告。我校共有 160项项目 获得立项资助,其中含:面上项目9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6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 重点项目8项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 ,立项项目总数创历史新高。(名单详见: 关于公布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我校理科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十二五”期间基金项目资助经费占我校理科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基金资助体系包含探索、人才、工具、融合4个系列,以项目的形式对科研机构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支撑。在我国,科研机构获得的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是体现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工作。2016年5月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改革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激发群体和个体的科研创新活力,认真组织精心谋划2017年度的基金申请立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申请书质量持续提升,获批经费大幅增加。 早在2016年下半年,学校和部(院系)就着手组织了多场项目申请动员会,学校还结合青年教师的特点,面向新进教师的需求,特别组织召开了我校首次面向青年申请人的申请动员会,动员会在学校营造出了积极踊跃申请基金的热烈氛围。在申请书正式递交基金委前,学校和部(院系)认真做好每一份项目申请书的形式审查工作,为申请书顺利进入评审阶段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今年已申请463项基金项目(其中申请集中受理期434项),立项160项,立项项目获批直接经费11646.43万元,较上年度同期大幅增长36%,已超过去年全年获批直接经费的总额,“申请集中受理期”项目立项率37%,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承接重要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重点类项目立项数大幅增加。 按照学校科技工作会议的要求,学校努力构建“部(院系)-校”联动的科研组织体系,积极推动科研管理部门工作重心转移。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协调优势和部(院系)的技术领域优势,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国家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培育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在重点类人才项目答辩阶段,学校和部(院系)组织了十余场专家预评审,有效提高了该类型项目答辩的通过率。本年度重点类项目共立项16项,包括重点项目8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6项(获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数与吉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并列全国第13名)。重点类项目数量和获批经费均达到我校历史最高水平,说明我校承接国家重要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据基金委网站通告,我校还有4位教师已进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建议资助人数并列全国第7位,现正处于公示期。

  优化科研管理运行模式,科研常规工作二级管理模式稳步推进。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部院系和国家、省部级基地配置专职科研秘书岗位,同时鼓励学部院系、基地和团队根据学校规定,自主聘用科研秘书,为本单位科研人员提供学校在科研组织、经费管理、项目审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学校职能部门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地理科学学院在学校的指导下率先试点自行组织开展基金申请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幅降低了教师在项目申请期间工作量,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也为学校专职科研秘书队伍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实力已成为评价学校整体实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命运和发展。学校将继续夯实科研工作基础,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以下为我校获得的8项重点项目和2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重点项目应当体现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的原则,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有效利用国家和部门现有重要科学研究基地的条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代数簇的分类及其应用

负责人:谈胜利

  研究小不变量的三维代数簇的分类,包括一般型三维簇、弱法诺(Fano)三维簇、不规则(irregular)三维簇的完整分类和存在性,建立起完整地建立起三维簇的双有理分类理论。计算具有大不变量的一般型高维簇的典范稳定性指数,寻找其递归法则。建立低亏格K3曲面模空间的GIT紧化,Looijegna紧化以及KSBA紧化之间的关系。证明正特征域上的Fano类代数簇和超奇异代数簇的有理连通性.  研究具有极小个数奇异纤维的代数簇的算术和几何性质。用我们发现的陈数等双有理不变量,研究代数曲面的具有小斜率叶层化的分类问题,并应用于解决Poincare问题和Painleve问题,还应用于一阶实微分方程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参照代数曲面纤维化的理论,建立热带曲面的纤维化类似理论。


强相互作用费米原子气体的非平衡动力学研究

负责人:武海斌

  费米原子是一种和电子、质子和中微子一样的自旋为1/2的粒子,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当费米原子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时可表现出复杂的多体集体行为,和高温超导中的电子,中子星中的中微子以及早期宇宙中的夸克等具有许多相同的特性。超冷相互作用精确可调的费米原子气体提供了一种新的强相互作用物质。本项目将通过精确的控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原子外加俘获势研究当前多体物理领域内挑战性的问题之一:非平衡动力学。将主要研究  1)强关联费米原子气体的时间演化;2)当散射长度的变化快于费米时间时,原子配对能带间隙动力学演化;3)费米多体态的绝热和非绝热操控以及参数变化下的量子热化问题;  4)非平衡相应下可能出现超流跃迁相变的新特征。强相互作用的多体系统的普适的时间动力学研究将对理论、计算和实验提供新的机会,测试当前超越平均场近似的量子流体理论和蒙特卡洛数值计算,推动学科的发展,更好理解自然物理规律。


铌酸锂晶体微腔中的非线性过程与调控研究

负责人:程亚

  由于具有优秀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可以实现频率转换器、电光调制器等多种功能型器件,铌酸锂晶体被认为是集成光学的潜在平台之一。铌酸锂晶体回音廊模式光学微腔结合了铌酸锂晶体和微腔两者的优点,是开展非线性光学效应和主动调控研究的优秀平台。在本项目中,项目组将开展以铌酸锂晶体微腔为核心的微纳光学元件制备、集成、非线性光学效应和主动调控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铌酸锂微腔、波导等微纳光学器件的制备和集成;(2)微腔内非线性效应物理机制、规律和应用的研究;(3)器件光学性质主动调控研究;(4)铌酸锂微腔(尤其是多腔耦合)器件中的新现象、新效应和新应用的研究。研究将推动晶体材料光学元件制备和集成技术的发展,增进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微腔中非线性效应机理、规律的理解,促进铌酸锂微纳光学器件在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光通信、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REGgamma蛋白酶体功能的调控机制

负责人:李晓涛

  蛋白酶体介导的非泛素依赖型蛋白质降解是一个正在兴起,前景广阔的研究领域。REGgamma(REG)是非泛素依赖型蛋白质降解的代表性激活因子,调节生殖发育、代谢、肿瘤等生理病理过程。上游信号如何通过蛋白质修饰快速、动态调控REG-蛋白酶体活性仍然不明了。我们用不同方法都筛选到一个全新的REG结合蛋白NIP30。磷酸化NIP30紧密结合REG,阻止REG-蛋白酶体对底物p21的降解。细胞周期因子CDC25A去磷酸化酶在G1-S期对该过程具有动态调控,影响肿瘤抑制因子p21的降解。为阐明这一偶联蛋白质修饰与降解的信号传导调控机制,我们将从分子、细胞、蛋白结构、模式动物层面研究CDC25A-NIP30-REG-p21通路的重要意义;基于CDC25A在DNA损伤时降解,还将研究肿瘤样本中CDC25A对REG-蛋白酶体的调控。完成这些研究能为恶性肿瘤个性化治疗以及相关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哺乳动物DNA甲基化表观遗传的核心机制与功能研究

负责人:翁杰敏

  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在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胚胎发育分化、细胞命运决定、基因组稳定性、转录调控及病理过程如肿瘤发生发展均发挥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由DNMT1介导的维持性甲基化。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DNMT1的维持性甲基化不仅需要UHRF1将DNMT1正确靶向DNA复制叉,而且需要USP7对DNMT1功能的负调控,敲除USP7导致DNA甲基化逐渐增高,细胞增殖的抑制、衰老和凋亡。在此基础上,本课题拟1)确定USP7敲除导致的DNA甲基化谱式的变化;2)阐明USP7负调控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3)阐明USP7负调控DNA甲基化的进化保守性;4)USP7负调控DNA甲基化的生物学功能;5)USP7负调控DNA甲基化与DNA甲基化重编程和肿瘤DNA甲基化异常的关系。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析DNA甲基化建立与维持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功能。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典型POPs环境过程、耦合机理与空间模拟

负责人:刘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极具生态和健康风险的污染物。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迅速扩张,形成的城市群已成为POPs累积的高风险区,且呈现污染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演变趋势,是当今人们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本项目选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城市群环境介质中典型POPs(PAHs、PBDEs和PCBs)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辨析典型POPs来源及输入途径的空间变异与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城市群复杂下垫面变化与POPs环境过程的耦合机理,耦合空气质量模式(CMAQ)、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与城市多介质模型(MUM),构建基于GIS技术的高时空分辨率动态城市群多介质归趋模型(SCM-UMFM),预测城市群不同下垫面背景下典型POPs的归趋行为,为城市群环境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河口泥沙运动关键过程与滩槽格局转化研究

负责人:何青

  世界范围内的入海泥沙锐减,加剧了河口三角洲水沙输运变异和冲淤演变转化的进程,使得该区域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我国大河河口三角洲已被列入高风险名单;在自然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多重驱动下,以长江河口为代表的泥沙输运过程和滩槽演变格局,已呈现复杂的响应特征和明显的转变趋势,但我们对这些变化的定量表达及控制机理尚不清楚。据此,本重点基金旨在围绕河口泥沙输运的数量、变化及其归宿的关键过程,以“泥沙起动沉降参数化-输沙能力量化-滩槽格局转化”为主线,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阐明泥沙运动与径潮流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探究减沙引发的动力场变化过程和机制;2)解析河口泥沙场对流域减沙的响应特征及变异过程,量化河口泥沙输运关键参数和输沙能力;3)揭示河口水沙变化及其滩槽格局的响应机制;4)研发河口冲淤演变的多尺度模拟关键技术,诠释自然和人类驱动对河口滩槽格局的影响程度、转化阈值及演变趋势。

   

面向大数据的快速磁共振成像

负责人:张桂戌

  本项目研究面向大数据的快速磁共振成像。针对目前磁共振成像存在的成像时间和成像质量之间的矛盾,本项目拟以磁共振图像的快速成像为中心,围绕K-空间数据获取、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重建、模型快速算法设计、相关模型和算法理论四方面开展研究。项目从磁共振装置软硬件、磁共振成像算法、磁共振影像在医学中的应用三个角度出发,改进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已有的自研磁共振成像系统,设计新型K-空间数据的获取方式;并充分利用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积累的海量磁共振数据,结合稀疏优化和深度学习,构造快速求解模型,实现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的重建;项目还将研究相关方法的理论基础,并积极拓展快速成像的应用范围。预期项目研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应用将为磁共振快速成像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全面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包括部门推荐和自由申请两个亚类。我们的两个均属于自由申请亚类。


尺寸选择低温分子离子团簇高分辨飞秒电子-离子动量成像谱仪 

负责人:孙真荣

分子离子团簇与生命、能源、环境等科学领域密切相关,分子离子团簇结构及其光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项目综合运用飞秒激光精密操控、离子导引冷却囚禁、光电子能谱、多体符合三维动量成像等技术,构建高选择性、高分辨、高灵敏、宽谱段的飞秒电子离子动量成像谱仪;研究分子离子团簇与飞秒光场相互作用,实现分子离子团簇飞秒光电离、解离、库仑爆炸等动力学过程的精密测量,获得分子离子团簇能级结构及耦合、电子弛豫及电离解离机制,探明分子离子团簇内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电离解离的协同与关联效应;探索开展诸如生物分子(如水、蛋白质和DNA)、大气溶胶(含氮、硫、碳化合物)等团簇结构及其光诱导生物物理化学效应的研究。相关研究将精密光谱测量和量子操控从单一分子拓展到多原子分子离子团簇、单电子体系拓展到多电子体系,相关研究将极大推动分子离子团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拓,极具挑战性。


高精度太赫兹光梳光谱成像仪器开发与应用 

负责人:曾和平

  项目拟研制高精度太赫兹(THz)光梳光谱成像仪器。在技术方法创新方面,采用噪声免疫异步光学取样探测新方法,实时快速自适应补偿环境干扰或噪声影响,突破常规高精度THz光谱测量强烈依赖于噪声抑制的技术瓶颈;同时采用主动粗跟踪并矫正光梳重复频率及CEP漂移的新技术,确保噪声免疫补偿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长期稳定性和有效补偿带宽,提升仪器稳定性和鲁棒性。在仪器功能设计方面,仪器采用高功率光纤飞秒光梳驱动产生高场强宽频谱THz光梳,提高THz光谱成像灵敏度和THz痕量分析能力,探索高功率光纤光梳驱动产生THz阵列;基于噪声免疫的异步光学取样,缩短每个像元光谱探测时间至毫秒量级,进而融合成高精度THz光梳光谱成像技术和仪器;发展高精度THz频谱标识方法,提升THz频谱标识精度至kHz、缩短频谱取样步长至100MHz量级。在仪器应用拓展方面,探索高场强THz光梳光源。




文| 徐若愚  来源| 科技处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