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梨"熬"梨膏 崇明这家合作社让不好卖的梨也成宝

13.04.2017  22:57

  怒放的梨花如朵朵白雪点缀在枝头,清晨的雾气凝成水珠打湿了花瓣,让本就清新的梨花更显娇嫩欲滴。

  

制作梨膏。

  日前,在位于崇明的上海赢宇果蔬专业合作社内,数十名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他们要赶在下一场春雨到来之前完成梨树的授粉工作。“我们是在和老天抢时间,一时半刻都不能耽误了,我们还从‘梨都’安徽砀山请来梨农进行现场指导。”合作社负责人施利平告诉记者。

  4月初,这家合作社里的150亩梨树进入盛花期。这片梨园里,每年有数百吨鲜果上市,以往卖相不好的小梨只能任凭它烂掉。近年来,合作社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卖不出去的鲜果用土法制成梨膏销售,没想到很受欢迎。将来,施利平希望能收购其他梨农的小梨、不甜的梨,减少浪费的同时也带动农民致富。

   自己当“小白鼠”,将鲜梨制成“原汁梨膏

  施利平原是木匠出身,做了多年的红木生意,十多年前开始涉足农业,种起了水蜜梨。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合作社里的梨树逐渐成熟进入盛产期,“卖相好”的梨有市场,一些卖不出去的小梨却只能任凭它烂在地里。“一年差不多有二三十吨小梨因为卖不出去而被直接扔掉,实在有点浪费,看着都心疼。”怎么办?施利平就动起了“将卖不出去的鲜果制成梨膏销售”的念头。

  以梨为主要原料,配以其它止咳、祛痰、生津、润肺的药物熬制成膏,称之为“梨膏”。如果将琼浆状的梨膏进一步加工,就成了上海土特产“梨膏糖”。许多人的吃过“冰糖炖雪梨”,其实就是一种“土梨膏”。为制作梨膏,施利平采购了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制作方法仍采用最传统的“土办法”:“因为用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梨膏效果最好。

  熬制梨膏讲究“慢工出细活”,洗果榨汁后加入麦芽糖、冰糖、百合等熬制近4小时,过滤后再熬制三个多小时,随后是冷却沉淀、灌装、灭菌等环节。熬制时的火候最难掌握,光是试验火候,施利平就用掉了成吨的梨。从鲜果到制成梨膏一共要经过10多个小时、10多道工序,三斤多鲜果可制成一瓶250毫升装的梨膏。

  为了不断改进配方和工艺,施利平拿自己当“小白鼠”:他跑步跑得大汗淋漓后一头钻进冷库里,等感冒了,再买来市面上的十多种梨膏商品,一一服用试验疗效,以此改进自家的梨膏配方。朋友听闻他这种“自残”式的试验后,纷纷调侃他:“没想到你这个小木匠,居然自学成才成了食品专家!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验,以水蜜梨为主要原料的“原汁梨膏”终于在去年问世,施利平也为自产的梨膏办下了食品生产销售的各项手续。“按照相关规定,梨膏作为食品销售是不能在包装上宣传任何治疗功效的。不过我敢和每个来购买梨膏的顾客拍胸脯保证,我亲自试验了,这种‘原汁梨膏’的口感和效果绝对好!

   肥料自己制、果园不除草确保鲜果质量

  

工人在梨园里工作。

  去年,合作社自产的零售价为32元一瓶(250ml)的梨膏共制作了6万瓶,销售一空。不过施利平还不满足,他有个更远大的目标:继续扩大产量,除了“消化”自家果园的产量外,再收购崇明其他梨农的鲜果,带动农民致富。

  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梨膏品质是关键。施利平这个半路出家的“土专家”首先想到的是降低梨膏甜度。“梨膏老少皆宜,就是糖度很高,不太适合高血糖人群。”如何降低甜度?施利平想从原材料鲜梨入手——改变培管方式,并在未完全熟透前提前采摘,就能降低鲜果的甜度。“要是哪家有甜度不高、卖不掉的梨,都可以卖给我,越不甜越好。当然,首先得保证梨子的种植过程是绿色无污染的。

  梨膏对鲜果的品质要求很高。如果鲜果有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等到浓缩成梨膏,有害物也会被“浓缩”在梨膏里。为提高鲜果的绿色有机程度,施利平告诉记者,他的果园里有两件“怪事”:肥料自己制作,地里杂草遍布也没人管。

  在这片梨园里,工作人员只用有机肥,用蛸蜞和黄豆做肥料滋养果树。施利平将收购来的蛸蜞放进塑料桶里进行长达60天的发酵,然后倒入开挖好的配肥池中,再用泵“”出去,通过铺设的管道送到梨树根下。黄豆也是如此,粉碎后开水浸泡,置于塑料桶里发酵,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树底下,让梨树茁壮成长,结出来的水蜜梨个大质好。此外,每年梨树的叶芽刚开始萌发时,树底下的杂草就已长到人膝盖处了,施利平从来不管。“杂草与梨树争肥怎么办?那就再多施点有机肥嘛。对土壤有害的除草剂肯定不能用,而人工除草一天要80元人工费,我多施一点肥让它‘吃’,不过20元一天的成本,划算。等草枯萎腐烂,又能变成天然的有机肥。

  为确保鲜果质量,施利平很舍得投入。园子里,整树梨果全部套袋,减少了污染和病虫害;为了储存鲜果,他还投资建了保鲜库,鲜果一经采下就放入储藏,可存放近一年。“这样一来,只要有订单,梨膏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让更多市民品尝到优质梨膏。

  

游客游览梨园。

   【记者手记】

  传统农业可尝试“换个活法

  最近几年,市郊的许多特色农业项目搞得风生水起。以崇明为例,西兰花、铁皮石斛、火龙果、猕猴桃……各种五花八门的蔬菜、水果、药用植物都能在崇明落地生根,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而这些农作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高附加值。种植规模不大,单位面积上的收益却远远超过传统农业项目。不过,大多数特色农业项目目前的体量有限,它们的市场需求量也决定了在未来不太可能大规模推广。真正在农业中占大头的,还是一些已经发展多年的传统农业项目,如崇明的花菜、桔子、翠冠梨等。不过,传统农业却常常陷入低价、滞销、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境地,容易挫伤农民积极性。

  将卖不出去的鲜果制成梨膏出售,这是传统农业项目中十分有意义的尝试。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除了在品质上下功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或许是一条可以走通的“捷径”。砀山的梨罐头,涪陵的榨菜、萧山的萝卜干等也早已名声在外,细究起来,最初种榨菜和萝卜的收益恐怕也不高。未来,市郊菜农、果农是否也可通过农业深加工的方式,通过制作果酱、水果罐头、蔬菜干小食等方式,赋予传统农业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