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给社区养老增加一席之地?

02.10.2014  09:52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上海,养老问题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焦点之一。据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等部门预测,进入“十二五”后,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还将快速增加。2015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或将超过430万,占户籍总人口比例将近30%。如何让这部分市民既安且乐地度过晚年,既是每个家庭所面临的课题,也是城市发展必须完成的“后院防火”课题。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即将来临,本期开始,我们将以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房养老以及与之配套的养老设施等为主题,一起关注我们所共同关注的养老问题。

  面对社会人群老龄化的强势来袭,社区在本市养老问题上承担着哪些责任?记者实地采访中发现,养老院、日托所等多种养老形式受到沪上老人追捧。然而,在一片叫好的背后,社区养老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街道养老院进不去,民营养老院去不起;中心城区与郊区养老院“冰火两重天”;日托所受追捧,无奈数量无法拓展……这一系列问题再次为沪上养老敲响警钟。

   中心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

  郊区养老院医疗交通让人愁

  “床位一直吃紧,等空床位遥遥无期,只有老人过世后,才有可能接受其他人入住。”这就是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敬老院的无奈现实。该敬老院地处陕西南路,可谓是“寸土寸金”之地。两层楼的独立建筑被周围居民区层层包围,若是匆匆路过,未必能发现此处有一个敬老院。院长李健告诉记者,瑞金二路街道敬老院目前共有77张床位,其中72张为固定的社区养老床位,5张为流动的喘息式服务床位,目前入住老人为72人,已基本呈饱和状态。记者发现,其实,中心城区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现象非常普遍。

  记者电话采访徐汇区、静安区等部分养老机构后发现,市中心养老机构基本呈现人满为患的状态,一床难求的现象颇为严重。相较之下,沪郊嘉定、青浦等地区的养老机构床位则并不紧张。虽然要接受漫长的等待,但大多数子女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仍比较偏向市区养老院。

  “我家就住在永嘉路,走到瑞金二路街道敬老院只有几分钟。妈妈今年92岁了,父亲过世,我和老公都是双职工,她一个老人在家无法照顾自己,只能往街道养老院送。”市民陈女士坦言,自己在选择养老院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离家近。“我每周都会去看她,顺便送点日常生活用品过去。要是在郊区,那就太麻烦了。

  家住静安区常德路的傅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为母亲选择养老机构时,第一考虑的就是车程问题。“我认为,车程短比交通便捷更重要。”傅女士坦言,虽然许多郊区的养老机构交通也很便捷,地铁直达的不少,但往往路上时间很长。“老实说,母亲年事已高,万一发生什么意外,我赶到郊区的养老机构都来不及。”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和傅女士持有相同看法的市民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担心,若是将父母安置在郊区养老机构,万一临终一面见不到,将抱憾终身。

  除了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市民在为家中长辈选择养老院时,还十分关注其附近的医疗条件。以瑞金二路街道为例,其距离瑞金医院仅5分钟车程,距离徐汇区中心医院仅10分钟,“老人要是有个万一,急救起来路上能节约不少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呐。”李健说道。

   街道养老院进不去

  民营养老院去不起

  除了考虑地理位置、医疗条件等外,价格也是市民考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记者调查发现,公办养老院与民营养老院之间收费差异十分惊人。

  近20平方米的一间房,里面放置着三张床位,一台电视机,并内含独立的卫生间,这就是上海长宁区逸仙第三敬老院的一间普通住房。作为一家民营养老机构,该敬老院于2010年世博会期间试点,次年正式营业,目前共有320位老人入住。提及收费价格,该敬老院负责人表示,收费主要包含三项内容,床位费,护理费以及伙食费。其中,伙食费为每人每月700元,包含三餐,下午点心以及一周一篮水果。床位费每人每月1800-3300元不等,主要差别在于房型,有四人房、三人房、二人房等,且房间南北朝向也会影响床位价格。护理费则按照具体级别,三级护理为每人每月600元,二级护理为每人每月800元,一级护理则为每人每月1000元。“专门护理的费用则较高,一对四专护是每人每月1800-2200元不等,一对三专户为2300-2700不等,一对二专护户为3000-3400不等,一对一专护则为最高级别,每人每月需5000-5400不等。”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为此算了笔账,入住逸仙第三敬老院的老人,每人每月最低消费3500元,而最高消费则高达近万元。“一般享受护理级别较高的老人,家属选择的房间条件标准会适当降低;相反,如果是享受三级护理的老人,则一般会选择二人房等较高床位费的房型。因此,平均下来,一般情况下老人每人每月消费在5000元左右。”该名负责人介绍道。

  显然,在价格上,民营养老机构与公办街道养老院落差较大。以瑞金二路街道为例,伙食费每人每月540元,三人间床位费每人每月1080元,二人间则每人每月1200元,一、二、三级护理费基本与逸仙第三敬老院的收费标准相同,但专户价格则存在明显差异,仅为1350元。李健表示,住在他们这儿的老人,大多数每人每月的消费在2800元左右。

  如此看来,公办养老院的人均消费几乎只有民营养老机构的一半,价格差异十分明显。不过,虽然前者价格实惠,但往往报名后便面临着遥遥无期的等待,让不少经济条件一般又有养老需求的家庭叫苦不迭。家住闸北区的徐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前往街道养老院替母亲报名养老床位,然而等了三个多月,仍旧被通知“暂无空床”,无奈之下,徐女士只能将母亲送往离家不远的一家民营养老机构,“每个月要6000多元,老母亲的退休工资才3000多元,还不够付一半。公办的住不进,民营的又太贵,真是难啊。”徐女士苦叹连连。

   日托所形式受老人追捧

  呼吁将其纳入小区规划

  相对于养老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人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日托所这样的社区养老模式。

  “年纪大了,不想挪窝,白天来日托所和大家聊聊,晚上回自己家睡觉,周末还能上孩子们家里聚聚,很开心。”正在江苏路街道日托所和棋友们对弈的陈老伯说道。老人如孩子,孩子需要玩伴,老人同样需要社交。托老所,为老人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让养老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

  走近江苏路街道日托所,远远就听到了音乐声。健身活动室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只见7、8位大妈在青年社工的带领下学跳秧歌舞,和着欢快的节奏,老妈妈们扭起来劲头实足;而一旁的娱乐活动室也热火朝天,有的老人在打扑克、有的在玩电脑游戏,有的则在打麻将。日托所负责人李杰向记者介绍道:“打麻将的这几位老人平均年龄90岁,看他们,可精神了。

  记者采访时正值午餐时间,11点,老人们便开始排队领饭,井然有序。记者看到,当天午餐为两荤一素一汤,老人们一边聊着天,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午餐后,老人便到休息室小憩,6间房里共放着32张大沙发椅,日托所还为老人准备了被子。据李杰介绍,每天七点半,老人们便开始陆陆续续到达日托所,一般下午三、四点左右回家。“老人们在这里有自己的社交圈,且花费也不大。除双休日外,每人每月收费300元,因此很受欢迎。

  江苏路街道社保科科长韦天良告诉记者,由于街道日托所供不应求,因此他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街道日托所同一幢楼中又开设了一家日间照料中心,由颐家老年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据该中心负责人张欢介绍,他们目前有24位老人报名参与,共有4位工作人员。与街道日托所不同,日间照料中心全年无休。不过收费则略高一些,每人每月在780元左右,其中老人可选择30次理疗或是10次推拿。杨阿姨每天早上8点准时来到颐家日间照料中心,在她看来,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和老人们闲话家常。“我和儿子媳妇同住,他们很孝顺,但白天一个人在家很难熬,到这儿来就不一样了,上午聊聊天,下午搓搓麻将,一天很快就过了。

  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上海,“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有些老人像杨阿姨那样,虽然和子女同住,但同样有融入社会的需求。对于这样的老人,养老院不一定适合,而“社区托老”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离家不远的场所,既能解决吃饭问题,又能找到伙伴,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不过记者发现,日托所与街道养老院一样,同样面临着供不应求的情况。

  “增办街道养老院与日托所,各有难点。街道办养老院,最缺的就是拥有专业资质的人力资源,因此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模式。而增设日托所,最困难的则是场地问题。”韦天良坦言,日托所的地点设置要求高于敬老院,“必须设在社区内或是小区密集点,如此才能方便老人每天来回行走。

  其实,现如今,大型社区内幼儿园、小学、医院等教育、医疗设施已较为完善,但建设日托所、养老院等养老设施的理念还较为薄弱。在未来小区开发时,开发商是否能将日托所等养老设施考虑在内?对于上海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政府部门在实施规划时是否也能先行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