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受益人群 胰腺癌防治 “因地制胰”——首届上海国际胰腺肿瘤论坛在肿瘤医院召开

10.12.2014  12:00

日前,由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协办的第一届上海国际胰腺肿瘤论坛暨胰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学习班在我院举行。会议由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胰腺肝胆外科主任虞先濬教授主持,肿瘤医院终身教授、胰腺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倪泉兴教授,我院院长郭小毛教授先后致辞。

本届论坛紧扣“胰腺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这一主题,全方位报道了国内胰腺肿瘤诊疗领域取得的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虞先濬教授指出,术前预测手术疗效、主动甄别手术人群,将为胰腺癌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我院在胰腺癌患者手术规范化的同时,首创“术前三阳性血清学标记物检测联合PET/CT三维成像技术”,有效定量胰腺癌的肿瘤负荷,预测手术疗效,实现对胰腺癌患者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治疗。

胰腺癌以恶性程度高而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飙升”态势,高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10大恶性肿瘤第6位。以上海为例,胰腺癌发病率从十年前的8/10万,增长到如今的15/10万,增长率几乎翻了一番。

胰腺癌的预后极差,死亡率与发病率几乎相等。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方法,但是,目前上海地区胰腺癌的初诊患者中仅有20%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1.2个月,5年生存率也仅有9.4%,不能手术根治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1.5%。

能不能让更多胰腺癌患者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能不能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长期生存获益呢?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我院胰腺肝胆外科开创了规范诊治胰腺癌的MDT多学科合作模式,并进一步将大量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创新手术技术方法,甄别鉴定不同生物学行为的患者人群,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了胰腺癌的疗效。

甄别获益人群,实现“因病制宜”

胰腺癌患者中有一部分病人在术后很快就出现转移,从而导致手术不能获益,如何能在术前找出这一部分病人,给予适当的术前新辅助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对于低转移性的病人,如何做到根治彻底,规范,保证其长期生存?

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我国著名的胰腺外科学家倪泉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虞先濬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攻关,开始着手“甄别” 手术能否获益人群,以实现“因病制宜”。

该团队提出了“肿瘤代谢体积”的概念,参考肿瘤细胞的代谢速度和肿瘤体积两项指标,发现运用术前PET/CT三维成像测量肿瘤代谢体积与代谢总量可以反应胰腺癌的肿瘤代谢负荷,能在手术前准确定量胰腺癌的恶性程度,从而预测手术的获益性,有效甄别胰腺癌手术获益人群。该项研究成果于2014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分子影像杂志《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经过深入的、大样本的分析,发现当胰腺癌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中表现出“三阳性”(CA19-9>1000u/m、CA125+、CEA+)时,预示着该胰腺癌具有高转移性,需要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再手术根治。虞先濬教授表示,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非常特异,术后早期就会出现复发转移,临床转化型研究和个体化精准治疗是胰腺肿瘤诊治研究的重要方向。“甄别”技术为胰腺癌的个体化诊治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进一步了解高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生物学机制,找出更有效的干预手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规范化手术提高治疗水平

胰腺癌切除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要使患者长期生存,首先要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根治性。

虞先濬教授主张手术切除率提高与手术清扫规范化“双管齐下”。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倪泉兴教授就带领学生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胰腺癌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科研团队还采用“多时相介入结合专业化综合治疗”的方法,使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了1/3,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下降了40%。

胰腺癌手术就如同“豆腐上缝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胰腺手术的最严重的并发症:胰瘘。一旦发生胰瘘,病人几乎难逃死亡。在倪泉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虞先濬教授带领临床团队开展了胰空肠吻合技术的创新,国际首创全封闭吻合法与人工乳头内陷式吻合法,使患者术后胰瘘率下降了50%,同时极大缩短了患者术后回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该系列研究先后发表于国际著名的《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并得到国际同行发表专篇述评,得到了的高度赞许,在手术技术这个长期为欧美国家垄断的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

据悉,第一届上海国际胰腺肿瘤论坛云集了100余位海内外胰腺肿瘤专家,会议分享了国内外胰腺肿瘤诊治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为胰腺肿瘤诊治领域的专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