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礼忠十年打造 上外图书馆师生最爱"大学客厅"

21.05.2015  11:19

  原标题:“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胡礼忠十年打造,上外图书馆成师生最爱“大学客厅” 

  “我心里一直在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诗中的名句,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胡礼忠理想中的图书馆。

  这位政治学教授的馆长任上,用整整十年的规划和打造,让上外图书馆成了全校师生最爱的校园建筑之一。近日,胡礼忠当选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上外虹口校区的逸夫图书馆,敞亮通透、时尚大气,一楼整体布局和空间安排与众不同——300多平方米的“学习共享空间”,不仅设有相对隔开的供师生阅读自习的座位,还有敞开式的圆形研讨自习座位,更有4个大小各异的玻璃隔间用于师生研讨。犹如茶室、咖吧,却浸润书香之气。

  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前期,胡礼忠带领同事广泛调研,充分汲取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先进理念,将这里建成了一个师生学习研讨的重要社区和知识分享空间。胡礼忠说,图书馆应该是大学里最好的建筑,是大学师生去得最多、待的时间最长、最乐于去的场所。

  胡礼忠常常爱用客厅来比喻大学图书馆,“如果我们去别人家里拜访,只要看看他的客厅,就可以判断这家主人的习性、爱好、品位、趣味和格调。”他深知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门面,门面的硬件固然重要,里子更重要,是它的内涵,“让图书馆的藏书丰富起来并非难事,丰富的藏书如何引来越来越多的师生,在阅读与讨论中让书香盈园,这就并非易事。

  在这一点上,胡礼忠或许做到了。上一个毕业季,不少毕业生跟校长说,4年来,在点滴中感受到了学校一直在不停变化着,特别是两个校区的图书馆,从二楼阅览室的开放,到阅览室研讨室的设立;从阅览桌多功能插座的安装,到可以背着书包进出阅览室,这些细节的改进,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人文关怀。

  胡礼忠很善于“倾听学生”,他经常与学生座谈,根据学生意见做出改进;每学期都会发放调查问卷,公示改进方案。学生陈菲在网上留言,“好的图书馆总是让人舍不得毕业”。

  胡礼忠是一名很扎实的学者、很温和的长者、很务实的管理者,他总是很低调。其实,作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最早的一代探索者,他与团队一起开创了全国外语类高校中第一个非外语类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这位中国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的“双常务理事”,在个人学术事业到达顶峰时,却主动投入到学校图书馆建设中,安贫乐道、教书育人、默默耕耘。

  “如果没有了图书馆,我们还有什么呢?我们没有了过去,也没有了未来。”美国作家布拉德博雷曾如是说。胡礼忠正如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