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成厚德博学人做咨政启民事

27.07.2015  09:08

  原标题:成厚德博学人做咨政启民事———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

胡怡建近影。

  胡怡建的名字,几乎是与“营改增(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绑定的。2012年1月,国家决定推行这一财税体制重大改革之际,这位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在这一领域已进行了整整3年的研究准备。

  从埋首理论前沿学科发展,到参谋国家重大政策决策,不变的是胡怡建“经济匡时”“咨政启民”的学者担当。近日,他荣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遇上天时地利好时光

  胡怡建觉得作为一名财税学者,是遇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政策决策咨询中来;学校也鼓励学者更多关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财税研究对立足现实的问题导向研究,有强烈需求。”胡怡建说,他的研究重点因此渐渐转向政策、制度研究,以“咨政启民”为己任。

  记得参与“营改增”先期研究时,他追溯国家历次重大财税改革,全面分析改革前后数据对比,企业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对地方经济的提振作用如何,新体制在发达地区、落后地区推行的效果是否有差异、原因何在……这些研究结果,成为“营改增”改革的重要理论准备,也成为财税学术研究中的宝贵资料。

   写给市领导的一封建议信

  2009年,上海市开始致力于打破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管制、体制瓶颈研究,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冷班子”调研组,委托胡怡建完成“税收政策制度研究”决策课题,并向国务院提请上海市增值税扩围研究报告。在2011年底上海市“营改增”试点前夕,他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抓住“营改增”给上海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专家建议,受到市委领导重视。

  信不长,才1000余字,但字里行间满腔赤诚。胡怡建说:“写信的初衷,只是就营改增对上海财政经济影响,以及如何发挥营改增的效果向决策层提出意见和建议,期待营改增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能发挥更好的功效。

  政策参谋,压力不小。有位老同学,也是外地的一位省地税局局长,曾找他半真半假地抱怨。原来,“营改增”由地税局征收改为国税局征收,令地税局业务范围缩小,可能由此带来体制上的冲击。不过,胡怡建不改初衷,他觉得,改革效果只有跳出部门和地区利益得失的局限,才能看得更清楚。

   出镜率较高的财税学者

  随着社会对税收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胡怡建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在媒体上出镜率较高的学者。

  对此,他坦率说,一个学者的影响力应体现在四方面。其一,发表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建立自己的学术影响;其二,通过教材专著编写和各类课程及团队建设树立自己的学校影响;其三,通过承接各级各类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发挥自己的政府决策影响;其四,借力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

  “接受媒体采访、上电视做节目,是在履行着一个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胡怡建说,当一项政策出台、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之时,专家学者理应站在中性客观的立场上,为民众解读政策、启发思考。

  工作之余,胡怡建爱好写字画画,不久前刚刚完成一幅字,“厚德博学,咨政启民”。他说,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厚德博学人,做咨政启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