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胡怡建:参与社会实践是检验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0.05.2016  18:06

  编者按:2016年2月29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2016年3月21日,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开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并下发任务细化表。近期,根据学校党委统一安排部署,党委宣传部在广大师生党员中积极开展访谈,通过树立榜样的作用以及部分党员干部的言行聚焦,进一步营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 

胡怡建,我校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家税务总局税务专家、特邀评论员和上海市政策咨询专家,还是国务院税务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承担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重要研究课题。   

记者:您是我校78届(83级)财政系毕业生,毕业后您在上海市财政局工作,1987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如今在国内财政税收领域,您是颇具知名度和学术声望的学者,请问您是在什么时候入党的呢?您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入党?

胡老师:我是1987年研究生快要毕业时入党。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组织,入党有门槛,能够入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来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一个要求上进的有志青年自然的追求。

记者:您是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的院长,用近三十年如一日的孜孜研究践行“经济匡时” “咨政启民”的学者责任,在潜心科学研究同时注重学以致用,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学校学科建设献计献策。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呢?您觉得入党对于您而言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呢?

胡老师:我的生活比较简单,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工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专业工作者,很自然地把主要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也没有刻意地去区分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从入党的追求角度来讲,入党以后无论是在教学、科研或行政上,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更加投入。

记者:您曾说,作为一个财税学者您是遇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光,正是因为如此,自己研究重点也渐渐转向政策、制度研究,以“咨政启民”为己任。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衡量一名党员党性的根本标准。新形势下,您认为如何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胡老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老百姓财富日益增多,改革开放成就有目共睹,社会制度优越性逐步得以体现,这是我们之所以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原因。然而,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如两极分化、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等突出问题,正因为有挑战,才需要我们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勇于探索,破解难题,促进发展。

记者:您认为作为学者,积极参与政策研究、决策咨询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以专家视角,与各类媒体交流解读最新政策、发表研究成果,则是对社会民众负责。您是一名出色的学者,同时也是共产党员,您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有哪些素质?

胡老师:作为党员,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守道德情操,具有进取精神。作为党员学者,应有更高理论素养、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来体现党员学者价值,发挥党员学者应有作用。

记者:近年来,在学界、社会各界看来,您的名字几乎与“营改增”是“绑定”的。在2012年1月,国家决定在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进而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向全国推进之时,您对“营改增”已经坚持了三年多的研究。而在今年的5月1日“营改增”政策将全面实施。您如何理解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老师:  我的理解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并要经受实践检验。作为一名专业工作学者,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善于把理论用于指导改革实践。而参与社会实践也是检验我们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记者:近年来,您精心打造智库平台,通过论坛、网站、丛书、报告、数据库的形式,让国内外学者、国际组织、政府高层领导、企业界之间形成对接、交流。上海有三大税收改革在全国先行先试,服务业营改增、自贸区税收政策以及房地产税制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居民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国计民生。您也说过,作为学者应担当起破解改革难题的历史责任。那么,作为一名老党员您对于青年党员同志做合格党员有什么样的建议?

胡老师:对青年而言,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探索、不懈追求,又要坚守行为准则,踏实做事、诚恳对人。

(供稿:张勃欣   供图:洪梅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6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