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中父亲被指违反交规 教学鸿沟如何跨越

27.12.2015  08:51

  原标题: 00后学生难以理解“香菱学诗”《背影》中的父亲被指违反交规语文教学鸿沟如何跨越

  12月27日消息:“要让这些00后的男孩女孩,体会几百年前封建家族里一个小妾的人生,这个难度有点高。”日前,在华师大一附中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上,现场观课的内容是《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华师大教授王意如有感而发。

  语文课本上大量经典篇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遥远,不仅给教学带来挑战,甚至引发一些名作的去留之争。课堂上的鸿沟,如何跨越?

   经典篇章存在“时间差

  一样的“香菱学诗”内容,华师大一附中、二附中的老师分别授课,教学设计各异。令人遗憾的是,当讲到作者设置人物走向的深意时,尽管教师努力启发,但学生依然反应不大。

  “语文教学中,这样的鸿沟客观存在。”王意如坦言。为了让孩子体味几千年中华语言文字的美好及思想内涵,课本中列入大量经典篇章,每一篇、每一段甚至每一字都有特定时代背景。老师在教学时,面对的不仅是学生历史知识点的缺乏,还包括年龄、经历以及情感体会中的种种“未及”。

  有关《背影》的风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前有观点质疑,那位跨越铁路的父亲,是否违反交规?而已经工作的人则有不同感受:“离家上大学的火车上,看到窗外妈妈的脸,突然觉得自己读懂了《背影》里的全部情感。

   老师应做“造梯子”的人

  王意如认为,老师应该成为那个“造梯子”的人。她举例,有些诗句、词章中,往往用“”表达清冷孤高之意,有的老师将如今年轻人中的流行语“高冷”引入,帮助理解,课堂互动效果不错。学生课后反馈,对这一部分的印象格外深刻。

  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记者了解到,有位语文老师为教《项脊轩志》,还把明史读完了。华师大一附中老校长陆善涛提出的办学理念之一“造就研究型教师”,明确意识和恒心是老师为学生打造理想课堂的核心,前者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后者需要心静如水,两者缺一不可。

  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马骉看来,教师在课堂呈现中应有情、有序、有趣,精心设计、目标明确,让学生走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