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对肢残夫妇 为困难家庭子女义务补课三十九年

17.12.2016  14:05

  原标题:善的种子,总有破土开花的一天

  这一回,武霞敏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了。要不是老伴儿突发疾病入院,自己还得动个小手术,年近八十的武霞敏还真没有停下来歇一歇的意思。

  自39年前为邻家孩子开起“答疑小灶”至今,武霞敏老两口就再也没有闲下来过,先后接纳600余户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义务“一对一”补课累计超过5万小时。绝大多数孩子就此考取了大专及以上院校,个人乃至家庭境遇就此改观。

  一对肢残夫妇,常年为困难家庭子女义务补课。你怎么想?

  外人“脑补”出的一箩筐辛酸和一大堆疑惑,在坦荡直率的老两口面前被直接“秒杀”:“老师教学生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不谈宏愿,也没有腾空的情操。人,有时候只需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从小立志,要对得起家人的付出

  下午一点半,习惯了以往补课时的“拖堂”,武霞敏常会在这一时刻用午餐。她手扶着一张前脚安上滚轮的靠背椅,在屋里来回挪动,打扫、做饭,不紧不慢。这张椅子是她为自己特制的,坐凳被改造成一个储物筐,里面放着电话、保心丸、降压药、笔和纸,“走哪儿带哪儿,以防万一”。

  桌上有绿植,墙面装点着字画,家里也被拾掇得整洁透亮:“我什么都能做,哪怕踩踩老式缝纫机,走走针线,也是一把好手!

  这次老伴住院,武老师才头一次向所在的斜土街道干部求助:要求派一名助残员帮忙临时配个药。不到万不得已,她才不愿开口,因为“除了腿脚不便,我和普通人无异。

  武霞敏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左腿残疾。家人带着她去外国人开设的诊所安装矫形支架。每长一岁,支架就得换一副。她清晰地记得,每次母亲都是泪眼摩挲地说服诊所在价钱上给予一点儿优惠。在她幼小的心里,一颗要强的种子破土而出:要对得起家人的付出,无论如何,不能被人看低了。

  到了考大学的年龄,她一心报读医学院,结果被通知“体检不合格”;想报考物理学、化学专业,却因“需要长时间站着做实验”而被拒。就这样,她最终进了华东师大数学系。

  数学就数学吧。要强的武霞敏在学习中丝毫不放松,毕业时以优异表现分配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校园,武霞敏的教学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上课只带两支粉笔,全程脱稿,所有题型甚至数字都记在脑子里,并随时欢迎同学“提问开炮”。

  学生眼中的“麻辣教师”,只有在遇到一个人时才会真心服气———那就是其先生王震。安静谦和的王震,出身寒门,也同样腿脚不便,却靠自身奋斗进入当时的辞海编辑所工作。

  武霞敏嘴上对老头子百般“嫌弃”,说他就医连病史都说不清,不开出菜单就不会买菜……私底下却透露出十足的尊重和依赖:老头子收藏的旧式资料柜被摆放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老头子编写的书册被细心收藏起来;老头子获得的奖状被垒得整整齐齐……每每出门,两人也总是相互搀扶。

  给贫困孩子补课,也是源自当年老头子的一句话:“知识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就当帮帮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