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联合国”里的洋议事员王煊熔:坚持就是胜利

24.07.2018  12:44

图片说明:王煊熔在议事厅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大量外籍人士来沪工作生活,众多的国际化社区也应运而生。而随着上海加快“四个中心”的建设,对于外国高端人才求贤若渴,今后将有更多的境外人士来沪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何管理国际社区,为外国人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这方面,古北新区走在了前列。古北新区由隶属虹桥街道的荣华居委会管辖,是上海最早规模化开发的高标准国际社区,区内居住着近1.2万户,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约3.3万人口,其中境外人士占50%以上,有着“小小联合国”之称。由于传统的社区管理手段面对的是本地居民,管理的对象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中外居民差异化的不同需求,作为全国首个国际社区中设立的党组织,荣华居民区党总支根据自身特点,近年来创新地建立了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协商共治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

图片说明:中外议事员在议事厅议事

  目前,议事厅由12位议事员组成,其中有5位来自居委会的中方核心议事员,1名中国台湾籍市民议事员,6名外籍市民议事员。他们中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有调解中外邻居之间摩擦的“老娘舅”,也有热心发现小区问题的“洋啄木鸟”,他们代表区内的中外居民发声。

  那在这个特别的“小小联合国”中,洋议事员们平时会讨论哪些“议题”,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又有何感受?为了一探究竟,6月14日一大早,在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安排下,记者在古北市民议事厅采访了其中一位洋议事员——曾获得“2014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2014-2015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的菲律宾籍华人王煊熔。

   建言献策中外居民共建文明社区

  从建成初期根据荷兰籍居民珍妮弗的提议在一楼辟出了一块空间专供社区居民举办个人展览,到特邀议事员们依照国际社会通行准则一起制定了“文明养宠公约”,市民议事厅这一在上海独特的、中外居民一齐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自设立以来一直是小区居民建言献策、共建文明社区的舞台。

  作为这里的元老议事员,王煊熔介绍道:“我在这个小区生活了9年了,这几年我都参与了小区的市民议事厅。开会的时候会提出一些主题,或是一些居民生活中的困难。比如,前几个月我们谈到垃圾分类问题。我一直以来对自己家里的垃圾分类有很强的意识。干、湿垃圾应该在家里分类好了再扔到楼道大垃圾桶,但我们楼里没有这方面的提示,所以我就提议每个楼道的垃圾桶旁边都设置分类提示,条件允许的话,放置干、湿分离两个垃圾桶,并且由物业提供如何处理电器、家具等大垃圾的信息。

  议事厅的运作可以概括为“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辖区居民自主“点单”,议事厅集中“审单”,党组织把关“批单”,有关部门最终“买单”。正是得益于这种民主、高效的运作模式,王煊熔的提议很快邀请到了相关部门参与,并且很快得到了落实,而且结果比预想的还好。

  “长宁区的顾洪辉区长到华丽家族调研垃圾分类工作时,也给予了肯定。”王煊熔自豪地表示。作为试点的华丽家族小区自3月30日起实施垃圾分类以来,第一天还有100多户未按新规投放,但目前小区90%以上居民做到了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小区设置了四分类垃圾箱房,除了“干垃圾”和“湿垃圾”,日产日清,还有废报纸等“可回收垃圾”以及电池等“有害垃圾”,积满后预约高洁公司收运。通过市民中心活动、议事厅等自治平台,老外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成为助推宣传的骨干和志愿者。另外,门栋宣传栏也有中英日韩多语种宣传资料。小区还开设了家政及物业保洁人员的垃圾分类知识培训,确保实际投放垃圾的人按新规投放。

  俗话说“社区无大事,涉外无小事”。在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下,注重隐私的洋居民“门难进”,他们也很难真正为切身利益及社区发展表达意见,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邻里之间的纠纷更是难以协调。议事厅虽小,但正是有了这样创新的、适合涉外小区的意见表达渠道,完善了社区自治体系,激发了洋居民的家园意识,帮助外籍人士安居乐业的社区基层建设工作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翻天覆地改革开放改变方方面面

图片说明:王煊熔和“乐贤荟”受助儿童合影

  谈到改革开放,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老外”,王煊熔对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并不比任何一个中国人少。王煊熔是1987年来中国的,1990年嫁给了一个北京人。“开始跟他生活的时候,当时买馒头,我们还要排队,还要粮票。而今天,下订单都用手机,30分钟到家,很厉害,”谈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王煊熔非常感慨地说道,“1987年我们在北京工作,要到杭州去买布料,我才知道,中国人不能随意从北京到杭州去,坐火车必须要单位批准,但今天可以随便坐飞机,坐火车,又有高铁,现在整个中国的交通都很方便,我真的想不到中国今天能有那么大的变化。

  作为大多由“洋太太”志愿者组成的、专注于救治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社会公益组织“乐贤荟”的负责人,王煊熔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变化也颇有感触。“刚开始做慈善的时候,很难和别人沟通这件事,但今天,随着中国不断的开放,助人的理念变得普遍,年轻人都愿意做志愿者。

图片说明:王煊熔参加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

  其实,转变的不仅是理念,还有制度。当谈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慈善事业发生的变化时,王煊熔谈到2016年颁布的《慈善法》。“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慈善从业者越来越多,需要法律来管理,比如有严格的慈善组织登记程序。”王煊熔欣慰地表示。

图片说明:王煊熔对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寄语

  “我希望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王煊熔在采访最后说。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