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阎其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受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图]

23.01.2016  18:32

自画像:阎其凯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2014级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各国青年要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2015年10月,我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交换项目的硕士生,有幸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实习,并以青年视角深入研究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全球公共事务的治理模式。这份宝贵的经历不仅促使我进一步了解有关气候变化、文明间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国际热点议题,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全球治理新格局下厚积薄发的中国力量和日益唱响的中国声音,并时刻激励我为成为一名具有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大国青年而努力奋斗。

文化新常态”下的新课题:保护文明多样性和构建文化共同体的对话与调适

每次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那块石碑,我都会驻足解读许久,只因为上面用各国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国际社会都希望通过保持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消除暴力与偏见,促进和平与安全。作为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最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积极倡导文明间的对话,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与繁荣发展。在旁听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文化委员会未来两年工作计划的辩论审议后,我强烈感受到教科文组织领导各会员国在“文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积极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会后,我仔细思考了各会员国在大会上的观点立场,结合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就文化发展议题与导师展开进一步探讨。  

在信息泛滥且快速传播的今天,文化交流的速度明显超越深度,个体身份趋于多重化且不断发生切换和变化,文化的边界被打破,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危机日渐扩散。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性的一种表达,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这样一种“文化新常态”迫使我们继续思考全球文化治理如何既能兼顾文化多样性,又能在全球层面统筹构建文化共同体,实现同一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所指出,任何社会在发展文化多样性时,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要凸显差异,即承认、尊重、弘扬文化特殊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整合共识,即引导各文化交流互鉴、强化认同、提炼并凝聚共同价值观。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具有客观实在性,但冲突与暴力不是差异存在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文化交融规模空前的时代,寻求多元文化间的交汇点和平衡点,在保护多样性的基础上重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信念,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不谋而合,都深刻阐明了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意义,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和博大胸怀。  

全球教育治理的理性审视:多元行为体的深度参与和共同拓展

同样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期间,我见证了影响全球教育发展的 《教育2030行动框架》在一次高级别会议上被正式采纳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振奋人心的计划也让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行动框架是各国落实教育2030议程的行动指南,其旨在动员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共同为这个宏大的目标体系开展行动,以确保所有个体都能获得全纳、优质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通过审视《教育2030行动框架》背后所勾勒的教育领域的全球治理模式,我尝试对全球治理这一新兴课题的基本框架做出了一些粗浅的判断。首先,全球治理是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双向互动的内在要求。主权国家在国际组织所创建的国际体系中建立联系并采取行动,国际组织也只能在主权国家授权和支持的范围内制定国际规范,约束主权国家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大会上表示,通过《教育2030行动框架》所历经的反复辩论的过程史无前例,这是世界教育治理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工程。这反映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只有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张力平衡,才能进一步谋求共同利益。其次,全球治理的主体将朝多中心化方向拓展,各主体参与程度将不断加深。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计划的磋商过程中,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的各方利益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难民署、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都是该计划的共同召集方。只有当多元行为体实现更广泛的参与,承担更重大的责任,才能对棘手复杂的全球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最后,全球治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治理观念的更新和治理机制的创新。若按照既有的进度发展,到2030年,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尽快建立具有弹性和应对性的全球教育新体系来应对挑战。这正是该行动框架产生的初衷。  

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升级点赞: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智慧

经历30多年引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后,中国正不断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全球治理进程,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上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努力为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机制贡献中国智慧。在与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正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科学、文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奖”,到携手中国民间博物馆举办“世界博物馆日”纪念活动;从在中国保定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到北京启动建设全球首个“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从中国非遗美食走进教科文组织总部,到杭州市政府举办“2015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世界正从教科文组织的变化中感受到沉甸甸的中国力量。对于世界和平发展而言,改革全球化治理需要中国经验;对于中国而言,融入国际社会的努力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力。中国全面、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意味着中国将以自己的行动实践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促进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繁荣。  

回到实习本身,联合国国际化的办公体验让我充分认识到掌握好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必要性。学会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进行交流,这本身就可以视为文化间彼此对话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国际组织中不同肤色的成员都是本国文化的代言人,代表各自国家形象,这也对我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曾在晨间例会上主动发言介绍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发展,曾在午餐时向部门同事讲解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曾在招待会上与各国外交人员交流中国在开展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工作之余,我凭借着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时刻不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我为自己身上所流淌的中国基因而深感自豪。  

习主席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开幕所发的贺词中强调,落实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目标,建立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地球,是包括全球青年在内的每个人都要重视和担当的责任。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希望更多的交大青年放眼世界,把握机会,主动对接时代发展战略,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全球治理新体系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