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弊端日显 沪人社局干部:考计算机意义不大

10.12.2014  09:57

  图片说明:我国自2001年起正式实行职称外语考试,对所有专业一刀切的模式饱受诟病。/新华社

  东方网12月10日消息:丁刚(化名)决定这个月把一张银行卡余额清空,他想确切知道,刚刚退休后自己每月到底有多少退休金。他在中级职称位置上待了20年,直到临退休还是没有勇气去参加计算机职称考试。如果通过相关的职称考试,凭他的能力或许会被评上副高级职称,他每月的退休金还可以多一点。他对职称评聘制度多少有些抱怨。类似丁刚那样,有业务能力,却没有通过类似计算机、外语等评审条件考试的人或许还有很多;即便通过这类评审条件考试,在职称评审时,目前依旧还会有很大困扰,难怪有外国人把中国评审出来的教授戏称为“中国教授”。

  今年下半年,2014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报名赶考者之多,如同“双十一”抢购潮。据设在上海大学考点的工作人员透露,两个教室50多台电脑,从早到晚一年360天都在考试,而外地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远超预计。根据国家规定,这张合格证书是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先决条件之一,除非另有针对部分单位和少数人的其他评定方法。目前体制内评审的职称与加工资、退休金多少、外地人落户上海等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许多“明白人”趋之若鹜去赶考,先考到“资格证明”再说。

  然而这项考试本身的质量,与这张合格证书所具有的含金量似乎并不匹配。

   机考体验:

  会用计算机却不会考试

  记者最近在上海大学考点参与了计算机考试模块的实际考试。事前据有经验的人介绍,考试时鼠标点得动,屏幕大部分会自动反应到下一步,证明做对了,否则被点时屏幕不动。试题中有一个取消密码、打开文档的题目,记者经过一番乱点后,居然蒙对了。然而,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只要鼠标点到的地方,电脑屏幕基本都有反应,用考试的方法处理显然行不通。

  记者随后挑选了4道模拟题,请同济大学理工科的两名年轻副教授和一名北京的高级律师共3人试做。其中一名副教授的感受比较有代表性,他评论说,如果专门复习的话,应该所有题目都偏简单。但是,感觉有两点不太好:首先,题目一般应该说明是什么软件下的问题。其次,这些题目涉及的知识在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不多。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凌永铭处长坦承,会用计算机的人,不一定会考试的情况肯定存在,计算机和英语仅仅是业务工具,过去计算机和英语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时,把它设定为考试科目有一定意义,如今许多行业没有计算机不能工作,使用计算机已经很普遍,再以它作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考试,现实意义大不如前,希望将来条件成熟时逐步取消。

   弊端日显:

  中国论文多但质优者不多

  我国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源于建国初期,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文革前只有5个行业有职称,当时都属于任命制,职称享受干部待遇;1977年到1983年技术职称都为评审制;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暂停评定职称,进行整顿;1986年国务院决定改革职称工作,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职务是与行政职务相并行的一种职务系列,有明确的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相应的权利,并与工资待遇挂钩。随后,先后颁发了高教、工程、农业、卫生、科研等29种职称,每一种职称都分为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三个等级,大部分高级职称还分正、副两档。

  然而,当初设定的评审制度,似乎已不太适应当前“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角色转换,不断遭到诟病。一旦某人被评上正高,不管水平是否与时俱进,基本上就是“终身教授”,而且享受额外的工资待遇,退休金也比普通人高许多,目前企业内的一个正高级职称退休后,每月比普通的中级职称多拿1000元,副高职称多拿600元,这在二次分配上的超额收益,再次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另外,当初福利分房时,高级职称可能还得到更大的房子,更有被提拔的空间。

  职称评审还带来中国论文数量可能高居世界第一,但真正在世界一流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不多。专业期刊专门代发评审职称的学术论文已经不是秘密,只要交钱,论文基本都能发表。至于托关系拉票也是业内的潜规则,已经见怪不怪。现在许多行业都有自己的高级职称,就连幼儿园也有高级职称。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是稀缺人才,但部分人员的专业水准不敢恭维。现在市面上对“中国教授”的社会价值观已经发生悄悄改变,律师行业不提倡把职称印在名片上以免误导委托当事人,更多的律师认为,职称无助于诉讼本身,关键还是靠自己的本事。另外,有的政府部门则明确规定,官员不允许把职称印在名片上。

  高级律师谷辽海擅长与政府打行政官司,他批评说,目前中国评审职称制度很虚,比如律师专业委员会的人可能是某老师的学生,如果老师来评,学生肯定投赞成票,用计算机作为门槛,再设一道评定职称的关卡,更没有实际意义。他说,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只用笔写作,难道非得让他学会用计算机制图?

  国外的专业人员是根据岗位要求聘请,而非评审,岗位对应相应的待遇。除非特别人才,一般被聘人员如果跟不上时代需要,可能下届就不再聘任,一流大学聘任教授可以聘任该领域最好的人才。

   上海探索:

  推“个人申报、评聘分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上海开始探索在职称制度上进一步改革,于1999年提出了实行“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任”这一评聘分离的基本原则。同时保留原来按系统的申报渠道,对个人自己申报方面,建立了社会化受理机构。具体措施上,为真正实现社会化评审,改组了一批评审机构;为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改革了评委会的组成方式,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公示制度;在具体的职称制度改革中,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本市的职称工作在不同专业和不同单位中,实行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卫生、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专业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行全国统一的考试取得资格的办法。其中会计、审计专业的高级资格实行考评结合的办法,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艺术类专业、中小学教师的中初级均实行直接聘任的办法,不再颁发职称资格证书。一般高级专业职称实行评审(审定)的办法。最近几年,会计、审计专业实行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结合的办法。

  自2002年起,本市高校不再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在规定的专业技术结构比例下,由学校制定学术评议等具体办法,对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直接聘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采取与此基本一致的管理办法。

  据记者日前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上海除了中央直属单位外,目前每年通过评审大约产生500名正高级职称,副高职称大概5000多名,更多的职称由各单位或者行业专业委员会自己去聘任,政府进行指导和监督。

   改革走向:

  必须淡化挂钩福利待遇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凌永铭参与职称改革这项工作上已经有10多年了,当他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曾经很有信心地展望,我们将逐步淡化职称评审,强化单位的职务聘任。现在他将要退休,目标难言全部实现,困难还不少,其中涉及个人利益是关键因素。

  不过,一些与职称相关的退休福利等待遇将逐步淡化,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感觉最强烈的信号。

  中国的职称评审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否则无法应对“中国创造”的战略目标。

   新闻链接

  上海古汉语职称考试取消年龄限制

  据上视报道2015年上海职称考试已经开始报名,记者昨日从市人社局获悉,与往年只有1959年以前出生的人员才可以报考古汉语不同的是,今年新闻出版等一些以中文为主要工具的专业人员,职称考试可自由选择英语或古汉语,不再受年龄限制。

  市人社局表示,这一改动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以汉语文字为主要功底的专业人员在中国文化方面能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