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青年职工的民乐情结:上完夜班直接赶去排练

05.10.2014  12:33

  据《劳动报》报道,周六上午,闸北区工人俱乐部。一阵阵悠扬的管弦乐声回荡在大楼内,令人不禁驻足聆听。走近一看,原来是十几位年轻人聚在一块儿排练,从二胡、琵琶,到扬琴、笛子、古筝……《江南好》、《紫竹调》、《彩云追月》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民乐从他们手中缓缓“流淌”出来。这,就是今年年初诞生的闸北区职工民乐团,一群年轻的80、90后们与传统民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80、90后成民乐团主力

  据了解,近年来闸北区十分重视职工文化建设,京剧团、书法、集邮等各种职工文化团体均颇有建树。随着青年职工队伍日益壮大,如何为这一群体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文化平台成为工会思考的新课题。今年年初,在闸北区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该区工人俱乐部筹备建立了职工民乐团,区总工会还专门召开主席办公会议,为职工民乐团拨款购置了乐器、服装,并为职工民乐团提供排练场所和演出平台。

  职工民乐团成立的消息一经传出,不少基层工会纷纷推荐职工踊跃参加,在正式成立的职工民乐团中,绝大多数成员都是80后、90后,不少成员从小学习民族乐器,有的在读书期间已经达到了业余十级水平。得知民乐团成立的消息后,这些年轻职工踊跃报名参加。一名成员对记者说,“当初学民乐的时候,都是爸妈逼着练的,而且目的可能是为了考试加分,等到自己踏上工作岗位,才真正体会到民乐的魅力所在,所以听说区总工会组建民乐团,我们都很兴奋,抢着来参加了!

   上完夜班直接赶去排练

  从年初成立以来,职工民乐团每两周排练一次,时间约在周六上午。指导老师、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吴正奎告诉记者,为了这一雷打不动的“相约”,团员们都放弃了休息时间,有些人甚至上完夜班直接赶到了排练地点。

  采访那天,殷梦怡就提着一袋早点匆匆赶到了工人俱乐部。小殷来自闸北区北站医院,是一名血液科护士,从幼儿园起她就开始学扬琴,足足坚持了七八年。作为一名护士,翻三班是家常便饭,有时正好排到周五晚上做夜班,第二天早晨来不及休息一会儿、来不及吃早饭,小殷就顶着两只“黑眼圈”,直接从北站医院赶到闸北区工人俱乐部参加排练。“参加民乐团没有任何报酬,而且要牺牲自己的时间,但我们觉得这么做,值!

  傅丹平今年56岁,是上海船厂机械加工中心的一名职工,家住在闸北。他是民乐团里年龄最大的成员。“我从小学开始就在少年宫里学习吹笛子,几十年了,还是很喜欢民乐。”得知民乐团筹建后,他第一时间就赶来了。刚排练那会儿,老傅常常因为节奏跟不上而被老师喊“”,不服输的他就跑到公园练习,慢慢地,被喊“”的次数少了,笛子吹出了新境界。

   让民乐在年轻人中发扬光大

  “停一停,再来一遍!”在职工民乐团,吴老师的严格是众所周知的,在他的严格要求下,短短半年多来,民乐团已经能够熟练演奏《江南好》等不少传统名曲,并且在闸北区职工文化艺术节上进行了“处女秀”。

  每次的排练,也成了热爱民乐的年轻职工们一次难得聚会,在排练间隙,大家互相交流演奏心得,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不少原先素不相识的团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民乐团里有几名90后,平时生活中他们爱好广泛,也喜欢摇滚、西洋音乐,但从未放弃对民乐的执着追求。来自大宁资产公司的张仁杰坦言,“如今民乐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受欢迎,但是很少有年轻职工喜欢它。今天,我再拿起二胡,不仅是为了舒缓压力、陶冶情操,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民族音乐在年轻人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