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职工以脚步丈量 寻踪上海机器工会百年印记

02.11.2020  21:31

  20世纪20年代,在工人集中的上海,社会各界的思潮推动着纺织工人、机械工人、船厂工人,走出车间,为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地位而奋斗。很快,在李中、陈文焕等人的组织下,工人们从厂里走出,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并很快掀起了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

  一百年后,在人潮涌动的上海,近200名由各大口工会组织而成的职工,沿着百年前工人阶级的步伐,组成一支支寻访队伍,以脚丈量,用心感悟上海机器工会成立的历史脉络。

  上海机器工会,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当时的上海工人是一群怎样的“热血青年”?现在的职工又是如何看待当时的机器工会?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跟随着这群寻访红色工运文化的上海职工,一同找寻历史的答案。

   渔阳里——

  上海机器工会在此萌芽

  在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路口,很容易被一处广场所吸引:广场的左侧是颇具现代化的时尚中心,而右侧是一组旧式民房建筑。一扇有些年头的老式大门上“渔阳里”三个字赫然在目,这里正是本次上海职工红色工运文化寻访的起点。

  “开始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将这里设定为起点。”80后陈小嘉是此次红色寻访“打浦奥力给”队伍中的一名队员,除去这一身份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打浦桥街道总工会工会社工。作为一名工会工作者,他也是首次踏上这条红色工运路。

  “很多人知道渔阳里,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向记者介绍道。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渔阳里,更是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留存在红色历史长河中,“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也孕育于渔阳里。

  洪馆长口中的外国语学社,正是1920年那个夏天,年轻的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及其他同志一同创办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当时,学社表面上学员是对外招募的,但实际上学员都是党团领导推荐和介绍的,所以不少有思想、有拼劲的同志都曾在外国语学社里学习过。”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还在江南造船所打铁做工的李中。

  跟随着寻访职工,记者走上了渔阳里陈列馆的二楼,映入眼帘的便是青年团历史展厅。在走过多名人物介绍后,一张完整的《申报》也被陈列展出着,其中《机器工会章程》占据着主要的版面:1920年10月3日下午,李中和陈文焕等在渔阳里6号外国语学社召开上海机器工会第一次发起会,到会的有上海造船厂、电灯厂、厚生纱厂、东洋纱厂、恒生纱厂等各厂工人代表80人。

  作为上海机器工会临时主席,李中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上海机器工会的宗旨∶“谋本会会员的利益,除本会会员的痛苦。但是要达到这个宗旨,第一不要变为资本家利用的工会,第二不要变为同乡观念的工会,第三不要变为政客和流氓把弄的工会,第四不要变为不纯粹的工会,第五不要变为只挂招牌的工会。这五种工会,都是妨碍我们工人的组织,我们很该留心注意。我希望我们这个工会,不和资本家握手,不和政客流氓握手,不分同乡不同乡,只叫限制绝对的机器工人。”而正是这次大会,通过了《上海机器工会简章》,这也是党领导下制定最早的工会章程。

  “虽然当时的发起会是在外国语学社召开的,但毕竟是学校,这么多工人来来往往不方便。因此,上海机器工会随后又在西门路泰康里41号(现在自忠路225号)召开理事会。颇为可惜的是,现在自忠路已经成为了现代住宅小区,当时的临时会址找不到了。”为了这次红色寻访,陈小嘉做足功课。在他看来,了解这段工运史不仅是为自己补课,更是拉近自己与职工的距离,“今后去基层,我也能像工会老法师一样,给职工讲讲机器工会的这段缘起。

   上海公学旧址——

  凤阳路上90后感受历史厚重

  凤阳路186号(原白克路207号)当年是上海公学所在地,如今已成为黄浦区教育考试中心。这里曾诞生了上海机器工会,因此被作为职工红色工运文化寻访的第二站,据史料记载,1920年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公学举行了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等社会知名人士到会祝贺。会场气氛热烈,盛况空前,孙中山演说长达2小时之久,当时的《民国日报》《申报》《时报》等都作了报道。上海机器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已由宣传教育阶段,进入有计划的组织阶段。

  从渔阳里出发至上海公学旧址,路程约2公里,是此次寻访打卡步行路程最长的一段。记者跟随寻访的职工团队一路步行,路途中一支来自机电工会的青年寻访团队吸引了记者注意,团队中的五名青年职工分别来自上海电气旗下不同公司,包括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站辅机厂、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和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从事工程设计工作“90后”职工黄伟杰来自上海锅炉厂,2012年毕业后便进入上海锅炉厂工作。他回忆,从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真正感受到机械行业历史的厚重,是从入职时听劳模李斌讲课开始的。“那堂课他给我们讲什么是工匠精神,分享了很多个人的经历。我们的一些技术从早年不如国外,到比国外做得还要好,其中倾注了一代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探索和奋斗。所以,这次重走一遍当时机器产业工人的奋斗之路,很有幸。

  从事不同工作领域,年轻和朝气是这五名青年职工共同的符号,他们为自己的团队取名为“向阳而生”。巧的是,团队里的五个青年职工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此,这次寻访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对上海城市历史的深度认知。黄伟杰表示,通过活动,最大的感触是“知福”,“从淮海路到人民广场,五个打卡点都是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地段,其中上海公学旧址、五卅运动纪念碑、茅丽瑛烈士遇害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碑,又都是在全国赫赫有名的南京路步行街沿线。”对这些工运旧址的实地寻访,让他们得以用另一种角度看待今日的繁华。“当年的工运领袖,其实很多也可以说就是那时的80后、90后。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责任和使命。这种繁华与厚重的冲突感,让我们反思如今幸福的生活是如何得来的,从而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向阳而生”是此次职工红色工运文化寻访中,上海机电工会组织的三支参赛队之一。上海机器工会的历史与上海机电工会、上海电气集团的成长史一脉相承,让这些职工们参加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更具身份的认同感。

  上海机电工会副主席万敏莉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她在致辞中谈及上海机器工会的历史和意义:“上海机器工会是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工人团体,在中国的工人运动史和工会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上海机器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标志着以近代产业工人为主导的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工人实现了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折;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舞台,并由此揭开了中国工人阶级在自己政党领导下开展工会运动和工人运动的新篇章。从此广大工人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真正的‘娘家人’,并在之后的百年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成为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坚力量。

   记者手记!

  一场穿越时空的寻访

  相隔百年,一场青年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职工寻访团队冒着蒙蒙细雨,从渔阳里出发,途经上海公学旧址、五卅运动纪念碑等地,通过寻访打卡答题的方式,感受上海机器工会的酝酿、发起、壮大。

  伴随着寻访的深入,青年职工们纷纷感叹道:“当年的工运领袖,其实很多也可以说就是那时的80后、90后。他们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为了生存,求得做人的权利而奋起反抗。”随着这支工人队伍逐渐壮大,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发起组织了上海机器工会,工人阶级从此才有了“娘家人”,也成为“娘家人”生生不息的革命原动力。

  现如今,正成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中流砥柱的80后、90后已经成长起来。无论是80后的陈小嘉,或是90后的黄伟杰,他们接过先人前辈的接力棒,后浪奔涌,不负韶华,在抗疫一线,在复工复产一线,在创新推动发展一线,逐步成为不可磨灭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