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建设职业化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调解职能作用

22.10.2015  16:0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类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一旦处置不当,就容易激化形成恶性事件,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徐泾司法所针对新时期矛盾纠纷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区率先开始建立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先后于2005年、2012年、2015年成立了徐泾镇人民调解工作室、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驻西虹桥人民调解工作室三个职业化调解工作室,广泛参与各类疑难、复杂纠纷的调处,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成为了矛盾纠纷的有效“减压器”,卓有成效地维护了辖区内的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

      徐泾镇位于上海西郊,与虹桥枢纽中心接壤,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辖区内现已有户籍人口3万、外籍人口1万、来沪人员11万。人口的剧增、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各种利益冲突和磨擦不断出现,全镇矛盾纠纷呈高发态势,不但纠纷的数量面大量广,而且调处的难度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当前时期矛盾纠纷的主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过去的公民与公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发展为公民与经济组织、与企业、与干部、与政府及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由过去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等简单的涉及人身权益、财产权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经济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纠纷、企业改制纠纷及工程建设纠纷等疑难复杂纠纷;由过去的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的纠纷发展为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众与集体、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往往涉及人数众多,且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倾向,有部分纠纷当事人的言行也较之以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诉求方式和行为表现较为偏激,较多采取围堵、静坐、罢工、阻碍交通等方式。所有这些新形势下出现的涉及面较广、复杂性加大、群体性突出、对抗性增强的矛盾纠纷,既对人民调解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严峻的考验,也对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线的人民调解员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际工作中,基层村(居)调解委员会只有调解主任一人负责各自辖区内的矛盾纠纷,且这些调解干部身兼数职、更换频繁,整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依法调解能力不强,工作力不从心,难以集中精力做好日益繁重的调解工作,调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此外,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也导致了人口聚集区的巨大变化,原有的基层调委会往往对新建居民小区鞭长莫及,因此出现了一些人民调解组织不能发挥作用的空白地带。有鉴于以上原因,徐泾司法所深刻认识到要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

      建设职业化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主要做法

      为了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效能,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徐泾司法所积极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全力开展人民调解员职业化队伍建设,努力争取镇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为先后成立3个人民调解工作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目前,该三个工作室运转良好,成效显著,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公开选任职业化人民调解员:利用镇政府招聘镇后备干部的契机,把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人员选拔到调解员岗位上来,实现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目前3个工作室共有人民调解员9名,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文化水平均为大专及以上文凭。

      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严格按照“五有”和“四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和硬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上墙制度和工作台帐,调解员统一佩戴胸卡;签定正式聘用协议,每两年为一个任期,期满根据工作业绩予以续聘或解聘。

      三、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排查机制,及时把握纠纷动态和发展趋势,切实做好矛盾纠纷预防与调解工作。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努力提高职业调解员的工作效率和调解能力,培养一支擅长化解复杂、疑难纠纷的高素质人民调解员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规范运作,确保调解协议书、调解卷宗的规范制作。

      四、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经费: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稳定、有效开展,我们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人民调解员的工资福利由镇政府按照镇后备干部的待遇发放,组织人事关系也在镇政府,工作经费由镇政府全额承担,实报实销。

      成立职业化调解工作室以来的突出成效

      自2005年成立第一个职业化人民调解工作室以来,这支能调善调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创建平

安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发展的成效和优势。

      一、在调处群体性劳资纠纷中表现突出

      随着徐泾镇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一大批企业涉及动迁,纷纷迁至新址,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没有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予员工应得利益,加上因动迁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处理不够规范,导致群体性劳资纠纷多发、频发。徐泾镇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除了每月一次的滚动排查,在敏感时间段又进一步提高排查频率,便于及时掌握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发展和动态情况,确保真正做到及时介入,主动协调,尽早排除。

      针对大量涌现的劳资纠纷,通过加强与镇劳动保障监察协管队的联动合作,为企业和员工搭建沟通平台,为劳资双方解释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全力以赴将这类可能引起激化的群体性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促进了一方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2014年,成功地化解了二联村村办沪博日化厂企业关闭、员工遣散、推荐就业等一系列后续矛盾和问题,协助所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处置企业债权、债务问题5件,协助企业遣散员工解除劳动关系194人,接待法律咨询125人次,推荐就业120余人,原先预计5个月基本完成的工作,在短短两个月内全部完成,受到了镇领导的赞许。2015年又化解了多起由企业动迁引发的群体性劳资纠纷,如东聚金银线公司、上海通产丽星有限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纠纷,共涉及员工1071人,达成协议书1071份。

      二、在主动服务政府重大工程建设方面表现突出

      近年来,人民调解工作室还积极参与了政府动迁等重大工程项目,如在2012年5月启动的二联村村民集中墓区整体搬迁推进工作中,指派优秀人民调解员走村入户帮助墓主家庭、家族进行所得补偿款、奖励费等财产分割,及时化解由此而产生的矛盾纠纷,积极为弱势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确保弱势人员利益无损。至6月10日动迁工作结束,共走访墓主家庭126户,接受法律咨询175件328人次,受理民间纠纷调解23件,调处成功23件,成功率100%。2014年又认真参与了罗家小区征收补偿工作项目,共走访家庭67户,接受法律咨询105件216人次,受理民间纠纷调解10件,调处成功10件,成功率100%,促成签订征收补偿协议300余份。

      其他比如远大健康城项目推进工作和陆家角村地铁17号线站点动迁工作等等,人民调解员一方面走村入户进行政策法规宣讲,疏导和化解群众情绪,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引导他们依法维权;另一方面加大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动迁户家庭财产分割等问题,并进行有效化解,切实维护好各方利益,真正发挥了人民调解职能作用。

      三、在拓展调解领域,探索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方面走在全区前列。

首先是充分发挥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职能作用,认真开展轻伤害案件、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工作,自2012年至今,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每年都双倍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成立至今已受理并调处轻伤害案件158件,治安案件145件,民事委托73件。

      其次是加强了与法院的协调沟通,建立联动调处机制,通过整合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尤其是在劳资纠纷的调处方面,邀请法院工作人员在签订调解协议的现场进行司法确认工作,确保调解协议法律效率,促进调解协议的及时履行。近3年来,进行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书有2632份,占全区调解协议确认数的近50%,居全市第一。

      四、审时度势,及时成立西虹桥人民调解工作室,填补国家会展中心区域调解空白点。

      国家会展中心于2014年10月试运行,镇政府筹建了西虹桥社区服务中心,徐泾司法所按照“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的工作目标,及时派驻优秀人民调解员前往筹建西虹桥人民调解工作室,负责此一地区的人民调解工作。2015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多次参与调处西虹桥地区的劳资纠纷、工伤案件、突发性事件等,及时有效将该区域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近十年来,这支职业化、专业化人民调解队伍认真履行职责,全力以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从未发生因处理纠纷不当或不及时而引起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也无民转刑案件。2008年,徐泾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上海市司法局授予2005-2007年度“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荣誉称号,一名调解员获得全市政法系统十佳评选优秀提名奖第一名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