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医者耿道颖:无声黑白世界里"熬"出的伟大

22.12.2014  05:14

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黑白世界的耿道颖(照片由华山医院提供)

  耿道颖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影像中的难题(解放日报记者张弛摄)

  耿道颖传道授业解惑一旁的医生仔细聆听

  东方网记者赵亚娟12月22日报道:“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三八红旗手标兵”……看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放射科副主任耿道颖教授的简历,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的不仅是她获得的各种奖项,更是她从医三十年的坚守。

  “设定一个人生大目标,然后熬、熬、熬……熬出一个伟大来!”这是耿道颖欣赏的经典语句,也是她从医之路的真实写照。自从三十年前与放射科结下这不解之缘,黑白影像就如影随形,在这无声黑白的世界里,“”着的耿道颖焕发出独有的绚烂!

   火眼金睛:是技术,更是责任

  都说耿道颖有一双“火眼金睛”,因为她得出的诊断与临床符合率高达90%~95%。这双眼睛,让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因为让耿教授看一眼片子,意味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可以在疾病的萌芽阶段早发现,避免大手术。耿教授的“火眼金睛”值得这份信任!

  现年67岁的邓老太,是耿道颖的“铁粉”。那是2001年,邓老太被其他医院医生诊断为胰腺癌,那时的她觉得天都塌下来了,生活已失去希望。机缘巧合下,有人向她推荐了耿道颖,报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挂了耿教授的号。耿教授仔细反复的看片、读片,详细地了解邓老太的病征后,非常肯定地告诉她,她患的不是癌症,而是水肿伴有胰腺炎发作。肯定的话语让邓老太重燃人生的希望,后来经过手术,配合药物治疗,邓老太的“绝症”竟然治愈了。邓老太对记者说:“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读片医生,给病人一种自信,因为她下诊断从来不说可能、也许;对待病人就像自己家人一样,处处为病人着想,真的是仁心仁术!

  有一位韩国年轻男性患者,头痛剧烈,被诊断为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运动区生了恶性胶质肿瘤。到华山医院会诊时,耿道颖看了片子,认为这片阴影更像寄生虫如裂头蚴,如果开刀会造成瘫痪,而且还有引起脑内播散的可能性。建议把患者的血标本送到上海寄生虫研究所检查,检查结果验证了她的判断,最后给予驱虫治疗。半年后病灶明显缩小后开刀,果然拿出了一条20厘米长的裂头蚴虫体。

  耿道颖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医生要靠科学、靠悟性,要从影像当中找证据,证据不足就不能妄下结论,不能对患者下模棱两可的诊断。”耿教授如是说,也如是做。“火眼金睛”的炼成离不开科学的技术分析,更离不开作为医者的崇高责任。

  胆大心细:是职业,更是敬业

  1996年,耿道颖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选择了一个课题,要连续多晚进行人头解剖实验,而且需要新鲜的标本。一个人要把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人头从上海医学院带到华山医院,到了实验室,必须尽快的冰冻、切片、取颅骨、把脑回切成豆腐块、然后做磁共振……实验结束后,还要再还回去。

  听着都会感到恐惧,可提到这段经历,耿道颖却面不改色,娓娓道来。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天气,经过的9个路口和当时内心的忐忑。既要克服恐惧,又要严谨果断,这样的经历,锻造出她胆大心细的特质。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人头实验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最终形成了脑沟回的定位体系,这在中国属于首创,主要应用于累及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术中脑肿瘤导航,大大提高了脑立体定向的放疗及脑肿瘤术中定位的准确性,可降低8%-10%的术后致残。

  对耿道颖来说,胆大心细仅是放射科医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临床科研还得有执着的热忱。这些年来,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25篇被SCI收录;更是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联合脑CT灌注成像(CTP)多模式扫描方案为基础的脑血管病早期预警技术。这项由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与放射科、神经外科联合申请的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基于影像学新技术的脑血管病早期诊疗、预后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创新性临床应用”获得了一等奖提名。

   桃李满门:是授业,更是育人

  作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耿道颖连续12年主讲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课程。培育的16名博士、8名硕士都已成为业务骨干、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目前在读的1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也都在学业和课题研究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知识渊博的她,是学生眼中神采飞扬、传道解惑的好导师。毫无保留地把积累总结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思维传授给学生,更用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

  “医师、会计师、律师,都是靠良心做事,技术含金量高,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一个好医生来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缺一不可。”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示范”。

  强调细节是耿教授对学生的原则要求。她要求学生仔细看病史和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人的CT/MRI图像,每个患者的数百张图像,必须一个个图像看过去,因为如果忽视一个细节,就有可能漏掉一个诊断,马虎不得。倘若违反这一原则,必然受到耿教授的严厉批评。

  放射科医生尹波是耿教授的同事,也是跟随她多年的学生。“耿老师人格上有一种张力,她非常容易让人喜欢和接近,和她在一起真的很快乐。同时,作为学生,我从她的知识底蕴上获益良多。曾经有个病人肺上有病灶,看了多家医院没有确诊。耿老师一看,就说这是肺癌,马上开刀,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百思不得其解,耿老师指点我说,看片子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什么一个抽烟多年的人突然能戒掉烟,这个信息很重要,从这个方面去分析,结合片子找答案。我感叹,这就是名医和普通医生的区别!耿老师身上的知识底蕴,值得我终生学习。

   挥洒人生:有豪情,更有柔情

  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黑白世界的耿道颖(照片由华山医院提供)

  耿道颖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影像中的难题(解放日报记者张弛摄)

  耿道颖传道授业解惑一旁的医生仔细聆听(东方网记者赵亚娟摄)


  耿道颖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单刀直入,为人豪爽热情,十足一个“女汉子”。但她说:“我不是女汉子,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她常把汪国真的一首诗挂在嘴边:“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耿道颖处事潇洒乐观,待人宽厚。她的笑意让人如沐春风,她的亲切使人一见如故,这种感觉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喊她“耿大姐”。

  人生的豪情,难掩“耿大姐”的柔情。“耿大姐”关心患者,作为行政领导,亲抓细节,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流程,患者满意度调查名列全市前茅,所在集体蝉联第十六届全国文明单位。“耿大姐”关心员工,面对医患矛盾的巨大压力,开展员工素质培训、注重员工的心理疏导,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对困难职工更是倾力相助,让员工真切的感到幸福。说起家人,“耿大姐”更显柔情,夫妻间对各自事业的尊重与支持,相濡以沫,携手并进;对女儿的教育不因愧疚而娇纵,女儿也是一名医学博士,也是一名医生。

  “干一行,爱一行”是耿道颖的座右铭。三十年来,“耿大姐”用豪情和柔情挥洒人生,而包围她的是满满的幸福: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优秀的子女。“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幸福是对“耿大姐”人生付出的最好的慰藉!

  记者手记:“心中的目标完成了,我认为我就是伟大的!

  接受采访那天,耿道颖身穿白大褂,笑意盈盈、娓娓道来。不娇柔,不造作,就是那么的自然。她向记者表示:对于医患矛盾,希望媒体能多多呼吁医患双方相互理解、换位思考。医生要关爱患者,要思考“如果我是病人怎么办?”“我的病究竟是什么?怎么治疗?”患者要理解医生,医院内部自律和质量控制非常严格,不要过度维权。医患最终的目的是战胜病魔,有着共同的“敌人”,医患不应该对立。

  她还表示:今后社工将是医生和护士的好帮手,作为“手术室的陪伴者”,社工将缓解患者就医、手术的担心和恐惧,也会成为爱心传递的接力棒。应该积极培育社工这个群体,使其发展壮大。

  “我希望有一天3D打印出的心脏能够成功移植到病人身体中,希望医学界能有更多更好的发明,解决大众化的问题……”此时的耿道颖,犹如爱幻想的小女生,显得有些天真,脸上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记者也被耿道颖的亲切、风趣、自然所感染,对她说:“您是患者称赞的好医生,是学生眼中的好导师,是员工心中的好领导、好姐妹。作为女性,觉得您真的非常伟大!”耿道颖挥挥手表示:“我没有刻意想什么是伟大,我心中的目标完成了,我认为就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