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改革总方案出炉 中国步入新教改元年

05.09.2014  09:53

   编者按

  “靴子”终于落地了——在今秋开学第一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这项改革将在2017年全面推进,而从今年开始,上海和浙江作为两大试点省市,将率先启动改革试点。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此次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针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和部署。针对传统高考的弊端,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问题导向”,剑有所指。实施意见明确,今后高考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高考计分“3+3”、综合素质纳入升学评价;取消艺体特长加分、规范高校自主招生;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就此次改革总体方案的几大核心内容,沪上一批资深教育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作了详细解读。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谈到,新改革方案的出炉,标志着我国将正式步入“新教改”元年。上海作为此次改革先试先行的探路者之一,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高中课程“一门一清”为学生“减负

   【改革内容】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解读

   根据兴趣选择学业考课程

  家长和学生难免担心,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的引入会不会增加课业负担?

  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解释,学业考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和等级的方式呈现,除了进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科目外,其他学科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做到扬长避短。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参加考试的机会。“就是为了减轻学生集中备考和一次考试的心理焦虑和精神负担。”刘利民说。

  为了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刘利民表示,教育部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统一组织命题,考试在高考标准化的考场里进行,统一阅卷程序、统一标准和方式。

   每个学科群都应有所涉猎

  “给予不热爱某一学科的学生以最基础的科学教育,给予热爱某一学科的学生以高水平的科学教育。”用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的话来说,这才是高中学业水平考所要实践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恰恰是最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对此,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也有同感,“一个人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每一个学科群都应有所接触,但在这个学科群里,特长、发展方向、深度和高度如何,最终是因人而异的。

  唐盛昌解读说,“历来的改革更多的是做加法,而这是第一次做减法,合格考就是减法。”唐盛昌说,选择考合格考后,学生的学习时间、难度和广度都会大大降低,没必要学得那么深。

   选择性课程倒逼走班制实施

  “原来的学校教育,几乎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基本相同的课程,如果单依靠高考来改革,难度太大,也可能对社会产生较大冲击。”唐盛昌表示,这次高考“指挥棒”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必须高度关注高中课程的选择性问题,既包含科目的选择性,又有同一科目学习水平的选择性。

  唐盛昌认为,课程出现一定的选择性,将倒逼未来高中的课程设置呈现一种新格局,即走班制的出现。他建议了两种应对措施:一是实行走班制,将合格考和等级考的学生分班,采用不同的课时授课:另一种是“加课制”,大课以合格考作为标准,另外给参加等级考的学生加课。

   文理不分科对学生是“重大利好

   【改革内容】

  考试科目设置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解读

   文理分科一度让大学和用人单位成为“受害者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教育。无论是高考还是后来的大学自主招生,考生在升学考试面前分为文科生或理科生。而此次的高考改革,彻底终结了文理分科的历史。

  对此,沪上一些教育专家直呼:“这次改革,破题破得好”。实际上,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实行多年的文理分科,客观上导致不少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知识面狭窄,影响个人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谢应平对此颇有感触。上海高考实行“3+1”多年,要求考生在语数外三门科目外选一门加试科目,这一制度安排的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为素质教育留出空间。但谢应平观察到,很多高中为了应试、求升学率,早早地对学生进行分科、分班,对高考科目拼命地抓应试练习,对其它非高考科目则一带而过。这样的应试教育,虽然成功地把学生送进了大学,却也让他们留下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短板”。

  “很多高中生一看自己数学不行或者物理不行,就决定选文科。到了大学,由于缺乏数理基础,想再转理工科基本不可能了。”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分管招生工作多年,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意见”很大。在他看来,连同大学和社会用人单位,都成了文理分科教育的“受害者”。因为在招聘市场上,文科生的需求量要远低于理工科学生。很多高中盲目选文科的学生,从进大学开始就注定了日后会面临就业压力。而大学遭遇的另一层尴尬是:很多创新人才的苗子在高中就被分科教育扼杀了。

   观念要改了:别再计较选文科划算还是选理科划算

  文理分科被诟病多年,不少省市的教改和高考改革方案也曾探索取消分科教育,却招来不小的阻力。

  “有些人现在可能正在分析,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底是文科生划算还是理科生划算?在我看来,这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叶志明坦言,以上海为例,在高考科目选择面十分有限、只有加试一门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自我定位——不是选文就是选理,“可选的科目越少,学的时候就越偏,也就越难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

  在这次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考试科目设置已有全盘调整,除了统一高考外,还突出了学业考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科目。不少教育界专家认为,这一设计从根本上突破了学生自我定位过于狭窄的问题,学科可选择面拉开后,文理的界限将自然地消失了。

   指挥棒”改革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留出空间

  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指挥棒”的巨变必然对中小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说,突破了文理分科这个“”以后,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建立学科群的概念,根据自己的偏好、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科目,学习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会大大增强。而这一点,恰是符合国际教育主流方向的,“无论是美国的SAT考试还是英国实施的IB课程,都给学生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性。

  不少专家认为,这次改革总体方案设计理念非常先进,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留出了空间。

  叶志明坦言,文理分科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几代人身上甚至已经变成了思维惯性。但实际上,现代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交叉、融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科专才”和“理科专才”都不是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然后再培养成人才。

   综合评价:从冰冷的分到活生生的人

   【改革内容】

  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解读

   人才选拔标准更加全面

  为何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参考?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解释说,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试成绩有局限性——考试成绩主要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行为表现,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他的全面发展情况;二是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选拔人才,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现知行统一。

  刘利民说,这次改革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探索。在考察的内容上,看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从考察方式上,重点看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集中反映综合素质的一些具体活动和相关的事实,比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等,这是从某个侧面反映学生思想品德。

   约束学生综合表现,塑造全面理想人格

  谈及高考改革“试水”综合评价,多位专家都为这一有积极意义的进步叫好。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郭为禄认为,这次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建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明确导向。“由于综合素质评价属于新生事物,这个系统究竟有哪些指标,如何测评,权重配比,具体操作起来确实有难度。”郭为禄表示,评价系统在哪些领域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都值得思考,同时也对高考的自主招生提出新命题。

  郭为禄坦言,任何一个评价体系的构建都需要过程,特别是在当前征信系统不完善的前提下,大家要有耐心,“不管怎么说,这对于高校自主招生肯定是一件好事。

  而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参考依据,不能求全责备。在我看来,从无到有,就是一种进步。”叶志明举例说,上海大学实行了三年大类招生,在大一学生的专业分流中,该校使用了综合评价方式,权重占总体评价的10%,具体做法是运用数据库记录,并通过网站进行公示,便于学生监督,做到阳光、透明。

  “一开始,学生做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往网上放,后来一比较就知道做的是大事还是小事。”叶志明说,实行综合素质评价让奖惩也一目了然,通过评价约束学生的综合表现,培养诚信等诸多品质,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作为高校代表,叶志明表示会用实际行动“力挺”综合素质评价,“这个事情一旦开始做的话,上海大学一定会参考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叶志明说。

   考试和招生同步改革破“唯分数论

   【改革内容】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改进录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解读

   考试改革须配套招生录取改革

  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一直被认为是教育追求功利化目标的“罪魁祸首”。对于此次高考改革,教育部门表示:考试方式的改革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将推进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

  “要注意的是,此次提出的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味着不是只改考试方式和内容,高校的招生和录取制度也将逐步推进改革”,某高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称,“只有录取方式也随之改变,才可能真正解决所谓的‘一考定终身’和‘分分计较’的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公平,这才是此次改革的意义之所在。”“我们不仅仅要改革高考的方式和内容,还必须改革高校选拔和录取学生的方式。”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称,这并非原有的选拔和录取方式不合理,而是因为原有的人才选拔模式是在过去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的时代,可以通过考试的分数来选拔一些知识掌握得足够好的人,而在如今信息来源足够丰富的情况下,再根据已经有的“”知识掌握的程度来选拔人才,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需求了。这位负责人称:“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改革考试,而不改革人才选拔的方式,一向被诟病的‘高考指挥棒’仍然只会指向分数,而不会改变现在备受批评的教育怪象”。

  事实上,此前不少高校校长就表示:“只要有分数在,仍然会优先考虑分数,否则对社会无法交待。”某211高校的校长举了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生被海外名校罗切斯特大学录取,理由是“他尝过了世界上所有品牌的方便面,意味着他对事物表现出的持续兴趣和毅力”。“但是他绝不会被国内学校录取,因为会引发各种关于教育不公平的指责。”这位校长说,“教育公平绝对不是分数公平,对人的评价应该有丰富多重的内涵。这必须通过高校的录取方式来体现。

  事实上,按照教育部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到2017年,当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各方面的信息比较完整的时候,这个信息将会成为高校自主招生中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高中三年学习记录、研究性记录等等,来判断一名学生是否能进面试或者是否能被录取。

   两年前已开始招生录取试点

  近年来,招生录取的改革早就在全国不同地区悄悄地试水。

  早在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就和教育部商定,率先实行“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时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曾表示,这一方案是希望打破高考的“一考定终生”性质。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也加入了试点,但是这一试点地区仅仅局限在广东地区;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也加入了试点行列。报考上述6所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将“打六折”,高校自主面试成绩占30%,高中三年的平时成绩占10%。

  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部分地区试点了新的录取方式。在高考结束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综合评价报考这6所高校。而高校在面试时,将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及高中三年学业考的成绩同时作为录取的依据。这些学生即便高考成绩不高也可以因为综合成绩排名高而被录取。而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5所院校均不设投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