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健康和养老问题”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03.12.2015  18:17

12月2日,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卫生经济和老龄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健康和养老问题”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以及我校等21位专家学者。大家围绕会议主题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会议主要召集人、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杰教授表示,希望借助高研院搭建的会议平台,深入讨论交流,并能取得实质收获。

上午的研讨会分两个单元举行。第一个单元以“健康老龄化:中国的应对与国际经验”为主题,由陈杰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健康产业弯道超车的可行路径”的主题演讲。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医疗体制的痛点,揭示了如医患严重错配、医生合法收入不平衡、大型公立医院功能过于集中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互联网医疗”这一概念,讨论了以该方法推动健康产业弯道超车的可行性与限制。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游雯副教授在其演讲“提升生活方式的动机:一个复杂的格式塔概念”中分别从需求法则角度与食品安全角度方面对美国人中肥胖者和偏远地区的居民做了一系列的社会实验,通过空间计量的方法刻画健康食物提供的位置以及获取途径,研究了激励与行动对健康的影响,指出经济奖励的局限性。昆山杜克大学谢启瑞教授在其演讲“公共支持是否能够弥补家庭对老年人的关爱下降所引起的缺漏”中介绍和分析了台湾近几十年中老年人居住情况的变化,并指出近几十年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逐步萎缩,建议政府应该在养老方面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

 

第二单元以“老龄化与养老医疗保障”为主题,由谢启瑞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刘宏教授在其发言“社保对健康的影响:来自中国“新农合”的证据”中讨论了“新农保”对参保人员的健康影响,得出结论:在健康的物理指标、认知功能、三年死亡率等方面,参与“新农合”和较高收入会有有利的影响,且对于那些年龄低于85岁、独居、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有更显著的好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阗諝助教授在其发言《医疗储蓄账户下的偏好异质和医疗支出》中,分析了中国强制性医疗储蓄账户下的医疗支出状况。她指出,中国医疗保险账户下,强制性储蓄和固定费率使得消费者对医保账户内资产进行低估折算,进行过度医疗消费,特别是较高收入人群,身体健康良好人群以及风险厌恶人群。她认为,医疗保险账户在影响消费者的医疗消费行为决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消费者的风险和预防偏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另外,她指出强制性储蓄和固定费率可能不是一个解决社会医疗支出高的好的解决方法,建议可以将系统性的风险调整结合进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山东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孙晓杰副教授在其发言《中国农村老年人的个人社会资本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中,对山东省三个随机村庄的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行了量化分析。他的结果显示,采用的工具变量可以可靠有效地反映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在个人社会资本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下午的研讨会分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共四个主题单元。第三个单元以“老龄化、劳动力市场调整及应对”为主题,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程令国副研究员主持。陈杰教授作了题为《上海老年人住房状况与“以房养老”可行性研究》的发言,他认为,反向按揭贷款这种模式的以房养老,虽然总体上在中国只可能是主流养老模式的一个很次要补充,但在上海这样老龄化深重、老年人资产积累相对富足、思想观念比较前沿、老年人空巢比例又大、金融市场也比较成熟发达的特大城市的潜在需求十分客观,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但目前供给端不足,产品匹配性差,存在较大的市场失灵,需借鉴美国反向按揭贷款的发展历史经验,以政府的适当介入来打破市场障碍,让中国反向按揭贷款市场能够真正地实质性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程杰副研究员在其发言“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指出,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能仅仅于现行制度体系内部调整,应该置于劳动力市场和整体经济框架中,从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协调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统一、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相关制度政策等几个方面着手,实现养老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副所长李强副教授在其发言 “未来中国大陆城市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变动趋势”中,预测了未来中国大陆城市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认为年龄结构将趋向少子老龄化甚至高龄化,抚养与被抚养的消长关系的变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医疗支出以及引发的社会保障压力,是城市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徐升艳副教授在题为“我国城市层面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研究”的发言中,使用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全国城市层面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多层次混合效应线性估计模型分析了各个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郭磊副教授在其发言“基本养老保险影响企业年金的实证研究:2007-2013”中以2007-2013年沪深两市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控制税收、所有制、人力资源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因素,考察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实际缴费率对企业年金参保概率、缴费率的影响。得出结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养老保险挤出了企业年金,两者的关系受所有制影响。

第四个单元以“生命周期研究视角下的老龄化”,由陈阗諝助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蔡洁助教授在其发言“人口老龄化与比较优势”中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关数据分析,将国家分为老龄化国家与年轻国家,提出在老龄化国家中在语言能力,而年轻国家在记忆力、体力、信息接受能力具有比较优势,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其观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翁旸勤在其发言“国人如何安排时间”中对比了中美两国公民在时间安排,将时间划分为市场工作、家庭生产、家庭照料和休闲娱乐四大类,研究表明在退休阶段除了家庭照料没有明显改变之外,其他三类时间安排都有着不同的改变。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李雪助教授在其发言“文化大革命与婚姻延迟的关系”中通过研究三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对1946年至1961年出生的人进行虚拟变量检验,发现在这个时期出生的人的结婚年龄平均延迟1.2年,其中对女性的影响更为严重。

 

第五单元以“老龄健康和老年照料问题”为主题,程杰副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张震副教授在其发言“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中介绍了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发现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中国不仅实现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和寿命不均等的大幅下降,并且能在相同收入水平上把寿命不均等降到全球极低的水平,这反映出中国在促进健康公平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南京大学商学院曲兆鹏讲师在其发言“中国城市居民和移民健康状况的不同:‘健康的移民’效应和‘三文鱼效应’起作用吗?”中指出,“健康的移民”效应和“三文鱼”效应在城市居民和移民健康状况的不同中起到了作用,但只解释了一小部分,而其他的人口特征如年龄、性别和住处则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余央央讲师作了题为“居家养老与医疗服务利用:基于家庭照料的视角”的发言,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家庭照料与医疗服务之间的替代性或互补性。认为持续稳定的老年照料供给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为快速老龄化进程下控制医疗费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照料(市场化)来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程令国副研究员在其发言“养老金对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异构影响”中基于中国“新农合”的经验证据,得出结论:更容易接触到他们的成年儿女的老年人,有更好经济能力的老年人,不太需要长期护理或心理支持的老年人以及接受了更高教育的老年人在接受了养老金后更倾向于单独居住。

第六单元以“老龄化、人力资本与资本市场”为主题,蔡洁助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尹妮娜助教授在其发言“渐进式创新与市场专利保护”中介绍了美国SSRI药物渐进式创新的案例,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专利保护对社会福利所造成的增加和损失。研究结果表明,渐进式创新会对社会福利造成巨大的损失,她建议美国政府应当重新审查在渐进式创新方面的专利保护。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杨添安助教授在其发言“在老龄化工作部门中在工作压力与出勤主义方面同事和主管的影响”中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他提出在工作岗位上增加对员工的关心和尊重、提供一种舒服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出勤主义。首都经贸大学助教授沈牧龄在其发言“在不完全债券市场中的健康长期的利率风险对冲”中基于不完全的债券市场,构建了一个解决长期利率风险对冲的模型,进行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并指出其模型相应的要求与限制。

 

整场研讨会交流频繁,讨论热烈,观点互相碰撞,精彩纷呈,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吸引了复旦大学等周边学校的师生和专业人士前来旁听并参与讨论,也有新华社、《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记者前来聆听了盛会,并现场进行了采访。与会嘉宾会后表示,高等研究院为卫生经济研究和养老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了同行间的深入交流,希望以后能在此平台上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供稿:丹阳(学)、任为江城(学)、陈旭东 供图:李媛、程宁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