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老龄化日益严峻,养老如何破题?

01.04.2016  18:08

   (中国网)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公办养老院人满为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公办养老院为何“一床难求”?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当下,养老如何破题?

  主持人: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大中城市,公办养老院床位紧张,尤其是一线城市,几乎“一床难求”。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周润健(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医疗资源集中、社会养老需求大,公办养老院价格也比同等水平的民办养老院低,加上老人对政府办的养老机构更加信任,所以“一床难求”问题比较突出。

  黄元龙(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福利与老年服务处处长):“一床难求”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养老机构有其自身特殊性。因为床位是有限的,而且替代率比较低,住满后,后来者想入住,就得等候。这不光在我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去年,浙江省养老机构入住率在66%左右。为什么还有空置?一方面,是因为这几年养老机构大发展,而养老机构要住满一般需要七八年,一个大型养老机构5年内入住率能到50%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还有不少养老院,特别是农村养老院条件较差,虽有床位但很多老人不愿意去。

  方嘉珂(天津鹤童养老院创始人):国家投资兴办养老院的初衷,是要起“托底”保障性作用。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公办养老院把收住人群锁定在生活自理、能歌善舞、吟诗作画的老年群体上,那些无权、没钱但真正需要帮助的老人自然“难求一床”。

  主持人:对于在地理位置、服务、收费等方面存在优势的公办养老院,导致“一床难求”的原因之一是对收住的老年人没有明确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的界定。

  方嘉珂:应该公开入住公办养老机构者名单,不能再冒用纳税人的钱来赡养健康、低龄、生活自理的老人了。

  周润健:作为“保基本、兜底线”的公办养老院,应当提供救助性和保障性的基本养老服务,服务对象应当是三无、五保、高龄、失能、失独等存在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回归“保基本、兜底线”本位。

  方嘉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应就地转为“民办非”登记,变政府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方式为向贫困、高龄、失能、临终状态的老人购买服务方式。同时,要培育和兴办专门面向贫困、高龄、失能、临终状态老人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柴海燕(杭州市雍柏荟老年护养有限公司副总裁):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仍旧存在定位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政府在其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托底,而把其余市场份额归还市场,让市场来自由选择和充分竞争。

  主持人:公办养老院排长队的同时,民办养老院却遭遇“住不满”的窘境。市场潜力巨大的民办养老院缘何遭遇“成长烦恼”?

  张文革(天津市龙福宫老人院负责人):公办养老院是政府“亲生”的——土地是无偿划拨的,房子无租金,员工工资由财政拨款,水电气暖都不是按市场价格上交的。反观民办院,这些费用都要算进运营成本中。仅房租一项就占掉一半的收入。

  周润健:最近我在天津一些民办养老院采访时了解到,除了持续上涨的房租给民办养老院带来生存压力外,养老护理员岗位招工难、留人难也是民办养老院的一块“心病”。

  张文革:养老护理行业确实很辛苦,脏、累、苦、待遇差、工资低不说,有时碰到那些脾气古怪的老人,确实很难伺候。近两年,虽然我们在努力提高工作人员待遇,但很多人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李久茹(天津市劲松养护院院长):由于人手短缺,民政部门组织的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培训我们很难派人去参加。

  方嘉珂:虽然全国各地现在都在努力实现100%持证上岗的目标,但目前的情况是培训一批走一批。

  张文革:近年来,为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傅企平(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滕头村党委书记):要避免养老院“公热民冷”的现象,关键还是要错位发展,养老需求的层次结构不一样,民政部门应该积极引导,按照不同层次需求来开展养老院建设,满足养老群体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