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海归的爱国心--忆我的伯父顾恺时

11.09.2014  14:36

  我的伯父顾恺时是一位爱国的老海归。他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在国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于1947年赴美留学深造。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优厚待遇,回国为建设新家园作贡献。

  我的祖父辈,在20世纪初,创办了上海南洋医院,伯父回国后就任南洋医院院长兼心胸外科主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伯父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中去。1956年将价值上亿元的私立南洋医院无偿捐献给国家,在他的带动下,全上海60余家私立医疗机构把3000多张病床和价值重大的设备都捐献给国家,由私立改为公立。南洋医院改为公立后,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2000年成为瑞金医院集团的分机构——瑞金医院卢湾分院。2008年瑞金医院100周年庆、南洋医院90周年庆时,为表彰祖辈为医疗事业作出的贡献,为祖父立了铜像。

  伯父是中国心胸外科四大创始人之一(黄家驷,吴英恺,兰锡纯,顾恺时),人称“顾一刀”,有高深的医术。他开创了中国心胸外科的数个第一:1954年发明了“骨膜外塑胶球填塞术”,“肺切除并行胸廓成形术”等等,被中外医术权威称“伟大的外科学家”和“医术惊人”等赞词,为我国医学界赢得了国际盛誉。

  1957年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伯父创办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并担纲院长。同时,他继续在心胸外科领域进行探索,与工厂合作,1958年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人工心肺机,病人在手术中全身血液在人工心肺机内循环八次,仅用了12分30秒,手术圆满成功。手术室内沸腾了,胸科医院沸腾了,上海市沸腾了,中国的医学界沸腾了!这是50年代末中国医学界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不仅开创了心胸直视手术新纪元,为攀登世界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震动了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先进国家,在美、德、英、日、法等先进国家尚未研制成功的情况下,中国反而居上,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十年浩劫,未能幸免。“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泄露国家机密”,“里通外国的特务”,欲置死地,何患无辞。伯父被关了四年大牢。四年的牢狱生活,分分钟都是煎熬。后在伯母的四处奔走下,周总理在病中亲自过问了这件事,伯父得以释放。

  80年代初,伯父身体一有所恢复,就四处走访,亲自带领3个年轻医生,到广东,贵州,四川,徐州等地考察,将十年动乱给新生的心胸外科造成的损失夺回来。1981年他赴美进行学术交流,在德克萨斯大学心胸外科中心与美国世界著名心脏外科权威科莱(DentonA.Cooley)会晤,看到了中国与其的距离,真需大跨步急追,他坚信祖国人民是有能力的,就像建国初的奋起。美国和许多亲友都劝他留下来,但他毅然回国,并铿锵有力地回答“我的事业在祖国”,一如1949年一样响亮和坚定。

  1983年底,由顾恺时发起,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31个城市,81个医疗单位,150多位心脏、心血管外科专家和学者济济一堂,在上海和平饭店召开了“心血管外科学术交流会”,大会收到了学术论文90余篇,标志着我国在心胸外科领域中跨出可喜的一步。

  除了在学术领域的追求和发展,伯父还将自己收藏的225件价值连城的文物捐献给国家,现在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上至夏代下至清代,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以及名人书页,其中许多都是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有重要价值,不少还是精雕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