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老字号陷入继承荒 传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15.04.2016  10:11

  “传统服装行业竞争压力大,学艺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资待遇也不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做学徒。即使有,也很难熬过三年学徒期,无法出师。”上海开开(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马颖慧近日指出上海传统技艺正面临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窘境,引起强烈共鸣,大家一致呼吁弘扬“工匠精神”,延续沪上“老字号”血脉。

  近年来,众多沪上“老字号”品牌陷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继承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方素文告诉记者,这些年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作,不仅让“老字号”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继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更让中国制造遭遇“人才瓶颈”。

  有观点指出,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历史负担重、人员结构老化等原因,市场化能力和品牌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加之“老字号”品牌的工匠整体收入不高,国家级、市级的“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得到与自身精湛技艺相匹配的收入,学徒收入则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这样的“老字号”技艺非遗传承人招不到学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学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压力下,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学徒无法安心学艺,跳槽离职率很高。

  如何拯救“老字号”?有专家倡导,当今社会需要重视匠人、匠艺、匠心的培养,加大对劳动技术能手、手工艺能手等特殊人才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同时,建议让众多的国家、市、区级非遗技术、“老字号”品牌文化和历史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同时关心好区域内各级非遗传承人、中高级技师队伍,进一步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