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60万元圆70学子大学梦

14.08.2015  06:49

  宝山区大场镇大华二村一对结婚50多年的伉俪——89岁的蒋孔悌和82岁的赵琴,正用特殊的爱心挥洒出灿烂晚年。整整6年来,两位老人省吃俭用,从每月微薄的退休工资里省出整整60万元,让70多名素不相识的困难家庭学生圆了大学梦。

  这些孩子来自青海、新疆、宁夏、广西、四川等15个省区市的困难家庭,品学兼优,有不少就读于上海。在老两口的资助下,已有40名孩子完成了本科学业,其中13人继续攻读研究生,更有1人赴美留学。今年,他们又与30个孩子进行了结对帮扶。

  “我们两个都是老党员,年龄大了干不了大事情,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老两口说,他们年轻时也想读书,却苦于没有条件。现在有了积蓄,就想多资助一些孩子。

  2010年的一天,蒋老伯在报纸上看到“手拉手慈善助学”活动信息,了解到汶川地震灾区困难大学生濒临失学。老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当晚,他就和老伴商量,想要帮助这些孩子们完成读书心愿。

  第二天一大早,夫妇俩带好身边的积蓄,来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因为资金有限,他们只能先选择资助9名汶川地震灾区困难大学生和1名孤儿上学。翻阅着更多孩子的资料,老人甚至感到阵阵不安:“丢下哪个孩子都于心不忍。

  这条慈善之路越走越长。半年后,老两口第二次来到市慈善基金会。这次,他们选择了15名孩子作为资助对象。又过了一个月,老人第三次到来,又资助了15个孩子……每个孩子每年的学费需2500元,供一个孩子读完大学,需要至少1万元。对老两口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自从开始捐资助学,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就几乎全用在了孩子们身上,有时甚至要问子女借款以贴补自己的生活。

  每一次捐款,二老都不曾留下真实的名字。他们只留一个代号:“蒋赵”。“我们是谁,并不重要。”老人说。

  捐资助学6个春秋,蒋赵夫妇的故事渐渐被周围人所知。受助的孩子们也常常向老人们写信、寄照片,表达感激之情。翻阅孩子们的来信,成为老两口最幸福的事。“这些孩子就像我们的孩子,看到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获得成功那么高兴。”蒋孔悌说,“也许大家都觉得是我们在一味地付出,事实上看到每个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成长、成功是最大的回报。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