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照耀|我老了,希望曹杨一村造个托老所

10.07.2021  10:23
2021 07/10 05:02 分享 返回

  在上世纪50年代,“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下,杨新村的公共空间结构呈现着一种特色布局,公共空间充足,而私密空间的居住面积人均小于4平米。这受限于当时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但这样的空间布局与当时提倡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恰能适应,完备的公共设施与相对同质化的居住群体能够满足上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需求,尤其在1960年代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达到高潮。

  50年代曹杨新村环及公园。 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 供图

  时间迅速向前推进,随着当时上海城市的发展,“外来群体”的不断流入和“内部人口”不断迁出,和住宅房商品化的趋势下,曹杨新村的集体主义生活方式,和公共面积占比过大的空间结构使得曹杨新村居民居住条件越发艰难。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字,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40平方米。

  狭窄的居住空间容易发生矛盾。房屋类型的多样化,也让人际关系的交往变得愈加复杂。而随着社区老龄人口的不断攀升,做好“为老服务”是城市老旧小区更新、完善功能的重中之重。

  2021年3月,曹杨新村环浜旁闲谈的老人。 澎湃新闻记者周平浪 图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