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大师生后裔与新上大青年学子面对面交流

27.10.2014  15:33

2014年10月23日,记录着1922-1927老上大历史故事的“溯园”在学校正式落成,它代表着新上大对老上大精神的传承,也是对那段革命岁月中红色学府的缅怀。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老上大的历史,学习革命伟人们的爱国精神,人才学院在10月24日开展了“与老上大伟人后裔面对面”主题交流活动,也有自发报名的同学一同参加。

同学们先在“品读上大园”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溯园,全面地了解了这所在革命年代意义重要的红色学府。紧接着,同学们又在下午和晚上分别与于右任老校长的儿子——于中令、瞿秋白外孙女——李晓云、沈泽民外孙女——刘競英、张景增的孙辈——张恒这几位伟人的后代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追寻伟人足迹,先忧后乐在心中

下午15:00,乐乎新楼思源厅,同学们首先与于右任老校长的儿子于中令进行了交流。主持人正好是上午陪同于老参观校园的“品读上大园”金牌讲解员周雨薇同学。已75岁的他一直称周雨薇为“周老师”,他说,“今天我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和上海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一次交流。你们是大学生,我是小学生,所以你们是我的老师,希望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们多问,我来回答,而不只是坐在那里听我讲报告。”整场交流会也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一开始,于老介绍了父亲从成为秀才到被清廷追捕从开封逃离到上海宣传民主革命、创办大学的经历。当法学院12级本科生李晓东提问:“新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曾弃文从理,他认为在那个年代造大炮才能救中国,为什么于校长在创办上海大学时没有把它办成一所军事大学?”,于老介绍道:“这的确要看每个时代的大背景。当时的教育是有分工的,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得负责教学生如何去打仗。上海大学是应运而生,他有明确的思想和办学目标。不是说于先生不重视军事,而是他认为一个能治理国家的人才,不单单要会打仗,也要懂历史,懂政治,就像一个军队要有将军,也要有军师。

听完了于老对于右任老校长所在时代的解读,同学们开始对于老校长的生活产生好奇。文学院12级本科生覃松问道:“您与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勾起了于老的回忆。他说,“我初中之后就离开父亲身边,去外面念书了。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小学时,每天晚上他会陪着我写功课,教我写字。”而当社会学院11级本科生周雨薇问道,“于老校长是一个严肃的人,还是一个温和的人?”时,于老回答说,“他看起来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但接触起来你会发现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对孩子特别好,但在工作上却要求很高,经常为国事烦心睡不着。”经济学院12级本科生杨琦问:“于右任先生对于您而言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还是平凡的父亲?”,于老回答说,“每个父亲都是伟大的,每个父亲又是平凡的,我举个例子,他从来没告诉我应该要去从事什么工作,也从来没有告诉过我要参加哪个政治党派。这就是我的父亲。

最后,当谈到对于上海大学青年以及上大的寄语时,于老谈到,“年轻人遇到挫折时一定不要退缩,人总会遇到困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外在的环境不能改变,内在的心境可以改变。这个时候就应该学书画、人文。”而说到对于上大的期待,他说“上海大学与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上海是世界重要的中心,这对于上海大学而言是个机会。现在的学校有这么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你们不用心急,只要按部就班走,肯定会变成在世界上一流的大学。

于老与学员们的分享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于右任这一代革命伟人身上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更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所肩负的责任。正如李晓东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法学学子,听了于老的讲座,我意识到应该像老上人那样拥奉献国家的精神,十八届四中全会最近召开了,我要好好地在自己的专业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重温革命岁月,自强不息永传承

晚上18:30,同学们继续在乐乎新楼上善厅与李晓云、刘競英、张恒三位老上大伟人的后代进行交流。在整场交流会中,同学们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三位老人也以他们的经历来解答大家的困惑,讨论与思辨非常热烈。

据李晓云老师说,此行行程较满,本并未打算和学生交流;但得知人才学院的办院宗旨,希望优秀的孩纸能真正多做贡献。她直言到,“其实我本人不太喜欢精英这个词,因为在这个社会存在一些用精英来标示自己的人。其实只要你做的事,对国家和人民有利就行。现在的很多所谓的‘精英’太浮躁了,哪里有利益他们就往哪里去。所以你们年轻人,一不要追风,二不要追钱。”刘競英老师也谈到说,“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人才人才,你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人,其次再去学习知识文化,做到有才,这样才是一个人才。

而当提到“磨难”的话题时,三位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他们从较好的环境一下子到文革的浩劫这段痛苦但一直坚持的回忆,借此告诉大家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苦难,一定要挺过去,这需要同一种精神去克服。李晓云老师非常淡然的说,“真的挺苦。但想想前辈,我们这点不算什么?”刘競英老师说,“美术学院13级硕士生杨子爱感慨说:“李老师的话让我感动,红色家庭曾经带给过他们辉煌,但是文革的黑暗历史也同样让他们经历了人生不堪回首的动荡,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发生什么心里的自信都没有被打压下去,这是祖辈的信念和家庭的教育支撑着他们。红色学府与红色家庭在命运上是牵连着的,面对历史,我们坦然相见,而我们经历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便是我们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精神,上大的精神需要传承。

影视学院11级本科生王晓云也谈到,“李老师说,我们不希望你这一辈再经受什么苦难。我想感谢前辈们对后辈的爱护。我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说,我虽然默默无闻,但我有无比坚定的决心,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人,珍惜我们的‘黄金时代’。”管理学院14级硕士生胡小品谈到,“他们都经历过浩劫,受过那么痛彻心扉的伤害,但灾难不仅没有把他们打倒,而是让他们更强大了!他们还在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的进步尽心尽力!‘爱国’两个字在他们口中是如此的真实。我也相信三位长者所说的,这十年是中国关键性的十年,我们这一代,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张恒老人是老上大学生张景增的孙辈,曾经39岁就做正局长的他也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人生道理:“你们年轻人,首先,如果有可能,一定要从基层干起,我们的习主席就是从一个村干部开始做起;要眼睛往下看,能容忍。其次记住两点,一是要多读读书,无论是任何方面的书,都要读,我年轻的时候把家里书柜上的书都翻了一遍,无论是苏联的还是西欧的都要看;二是多想想事,琢磨事你就要琢磨细节,你看这些国家大事,‘习大大’去南美,为什么他们能这么隆重欢迎他?这背后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支撑着。你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一定要琢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年轻人,这两条路才能提升自己的素质。

法学院12级本科生闫利在听完几位老人的分享后谈到,“溯源,源在于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里,一群有识之士或是持枪保家卫国,或是泼墨挥斥方遒。9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追随着当年既定的脚步,追求国富民强。就像今晚张老先生说的,年轻人要静下心来读书,安安静静思考,当真的有一天接手建设祖国的任务时,才能不为浮躁的社会风气所感染,才能真正用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学校,为祖国,为民族争得荣耀!

 

一天的参观和交流,学员们走进历史,展望未来,在老一代人的言行中汲取正能量,从而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责任与未来。正如社会学院13级本科生王雅婷所感慨的那样,“‘我爱你们,未来是你们的,你们要好好努力。’听到张恒老师最后说出这句话,莫名地感觉到了一种力量,感觉到一个人院人,一名上大学生,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在这个最关键的时代,共和国的未来正由我们决定。以后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会一直以此鞭策自己。”(陈黄超)

 

                                                                    校团委、人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