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之“上海样本”

11.04.2017  21:32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事实上,上海早在2007年就开始启动村庄改造,到2014年,以村庄改造为载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接力”跟进,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累计推进50万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并累计评定出4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无论村庄改造还是美丽乡村建设,核心是以“”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村庄改造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实处,改造后的村庄呈现出路平、桥安、水清、岸洁、村美的新面貌;作为村庄改造的“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则通过科学规划实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培育出乡风文明新风尚,不仅让乡村民众的生活美满起来,更让城市居民的生活美好起来。

   【起步】村庄改造主攻“急难愁”环节

  “启动全面村庄改造,为的是解决农民的‘急难愁’问题,因此,它的主要抓手是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改善村容村貌和公共配套服务。”2007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开始启动了以保护修缮、改善环境、完善功能、保持文脉为原则的村庄改造工作,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较好的条件。

  2007年,郊区9个乡镇27个村率先进行改造试点,共涉及农户6934户,市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7067万元,通过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到了基层政府的欢迎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2008年,村庄改造全面推开,明确以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保留地区为主要实施区域,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整治、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等村级公益事业为主要实施内容。

  通过与经济相对薄弱村路桥改造工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有机结合,村内道路体系得到完善和沟通,主路、支路实现硬化,危旧桥梁得到整修,主要道路两侧、桥头安装路灯,农民出行条件大大改善。改造后的农村生活污水通过纳入市政管网、建设组团式生化污水处理设施、修缮农户三格化粪池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得到收集处理。改造后的村沟宅河,淤塞得到疏浚,岸坡重新修整,生活垃圾得到及时收运、处置。在上海近郊地区,影响道路通行的违章建筑、河道周边违章建筑一一拆除;而远郊地区则为农民搭建鸡鸭棚舍,规范了家庭养殖,减少了养殖污染。改造后的农村“路平、桥安、水清、岸洁、宅净、村美”,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村庄环境大幅改观,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2011年,是本市农村村庄改造推进的第5年,也是纳入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第一年。多年来,村庄改造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全市数千个自然村落,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郊区大地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管理民主的示范性村落。

  “如果说村庄改造拉开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大幕,那么之后启动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它的‘升级版’。”市农委农村城镇规划处处长应建敏告诉记者,按照“保基本、广覆盖”的基本要求,本市于2014年启动了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以村庄改造为载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明确了至2020年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保留农村地区村庄改造、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落实长效管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

   【做法】都市乡村走上“融合”之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2013年10月,全国首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召开,拉开了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在总结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本市于2014年启动了以村庄改造为载体,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美丽乡村建设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主线,以项目整合为重要方式,以落实长效管理为重要内容,在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从2015年开始,村庄改造工作改变过去以预算资金量定计划量、以自然村落为建设单元的推进方式,以需求量定计划量,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推进行政村整建制改造。至2020年,本市将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保留农村地区农户的村庄改造工作,累计形成100个左右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生态产业文化协同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三年多来,上海将生态、产业、文化协同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注重内涵发展和提升,不断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的好势头,大都市背景下的美丽乡村逐步走上“融合”之路。

  在评定出的4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大致可分为现代农业型、生态旅游型、乡土人文型等三种类型。现代农业型主要通过品牌农产品或特色农副产品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在浦东新区祝桥镇,凭借航空产业区内的特色区位优势,该镇新如村建成了占地1280亩的浦东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五大基地之一——祝桥镇“名特优”农产品示范基地。围绕精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新如村将举办花卉展览、城市农庄、开心农场、小动物欢乐牧场等特色项目,依托祝桥与浦东机场毗邻的地理优势,打造祝桥航空名特优农业品牌。目前,该基地已有四个项目引进投产,实现了涉农就业岗位120多个。

  生态旅游型的示范村将农业的生态气息做得很足,富有趣味性和可参与性,从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在崇明港西镇北双村,一年四季蔬果飘香,春冬两季盛产草莓,夏季葡萄成熟,到了秋季又有黄金梨,芦笋、菜薹、冰菜等绿叶菜常年种植。有了生态农业做基础,北双村开始培育农业、旅游业与特色文化结合发展,截至2016年,该村已连续开展了四年草莓文化艺术节,北双村的名气逐渐响亮,吸引越来越多岛内外游客到访。

  乡土人文型模式中,农味乡味是亮点。一方面,积极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元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缮农村历史民居,彰显乡村人文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普及、思想教育、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立足“海特色”,做足“海文章”,打造了一个集休闲、美食、观光、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项目资金整合聚焦

  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除了依托村庄改造这一重要载体外,各条线项目资金的整合聚焦也至关重要。上海各级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市生态格局构建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形成强大合力。

  在市级层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覆盖广度不断加大,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公共配套设施等领域给予了专项扶持。2014年,市政府初步确定了美丽乡村的项目整合方案;2015年1月,市农委牵头,会同六部门联合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整合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项目整合工作的要求,确立了农村村庄改造、河道生态治理、中小河道轮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经济相对薄弱村村内道路改造、农村危桥改造、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等7大类美丽乡村市级重要整合项目。以村庄改造年度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改、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在同一建设区域,同步实施,合力推进,使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除了市级重点整合项目外,许多区还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为老服务设施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等项目纳入整合计划。2015年,整合资金总量约10.5亿元,2016年达到了11亿元,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011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本市村庄改造长效管理若干意见》,按照不同类型的管护对象分类落实管护主体,明确了长效管理资金和工作制度。目前,全市已有8个区出台了长效管理制度。如金山区长效管理资金按500元/户进行财政奖补,由区财政、镇财政及村委会按照2:2:1比例承担;闵行区、宝山区都明确了长效管理专项补助资金1000元/户,由区镇两级承担;浦东新区则开发了“村庄改造长效管理GIS系统”,将村庄改造建成的设施、设备全部生成地理位置信息库,对项目现状、管护情况实施精准、动态管理。

  近三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还与社会治理工作紧密结合,引发了各级政府的思考,各地区都积极地做出了探索。在产业发展方面,与减量化工作结合,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乡村产业更新。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注重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注重培育新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自治。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了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促进农村发展、提升上海综合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创新】连片态势初现,都市特点显著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累计推进50万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占全部改造数的三分之二,并累计评定出4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各区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出台了不少新举措,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嘉定区政府出台了村庄道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农村道路建管标准和资金来源。宝山区着力在北部地区开展美丽乡村片区建设,上海北大门生态宜居的乡村风光已初步显现。青浦区聚焦各方财力4亿余元,建设6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指导意见》。金山区将村庄改造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紧密结合,重点整治区块优先实施村庄改造,村庄改造实施区域全方位提升村容环境。

  位于宝山北大门的罗泾镇立足于建设生态旅游小镇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该镇的花红村拥有宝山区唯一一片千亩连片高水平设施粮田,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随着宝山湖休闲农业旅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举办“抱走宝山”、长江口大闸蟹品鲜节为契机,花红村通过发展虾稻共作、蟹稻共生和大地景观农业,形成一产和三产融合的格局。记者获悉,为加快拓展区域功能,罗泾镇正在稳步推进镇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将罗泾东北部海星村、花红村、新陆村、洋桥村和塘湾村五村连点成线,统筹规划、完善功能。接下来,还将选择9个基础条件较好、农村风貌浓厚的行政村,以郊野单元规划为基础,点面结合,整体打造美丽乡村示范镇。

  因为便捷的交通与浓郁的乡村风情,浦东新区曹路镇新星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都市村庄”。目前全村760余亩农田100%进行了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规模型生产经营,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能手组建合作社,种植瓜果、花卉、有机蔬菜等产品,与农投公司进行联动对接,依托农投公司配送平台,将上海市名牌“朝露”名优农产品进入超市、大卖场,并通过采摘、乡村游、电商等模式拓展营销渠道,让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2016年,全市共计116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改造项目建设,涉及农户7.18万户,共批复中央、市级财政奖补资金10.2亿元,是村庄改造有史以来推进量最大的一年,项目的数量达到了“十三五”计划改造总量的22%。一些远郊地区超计划量的推进了项目建设工作。比如崇明区共推进了4.7万户的村庄改造,涉及57个行政村,一年实施的量就达到全区“十三五”计划改造总量的30%;金山区推进了9749户农户村庄改造,较2015年增加近60%,超过了既定目标。

   【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建设水平

  今年1月13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副市长时光辉要求:“本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牢牢把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利形势,乘势而上,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新的提升。2017年是美丽乡村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上海完全有条件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将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好,在示范村的基础上向示范镇、示范区推进。”记者从会上获悉,近两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全国各地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等重点领域取得了明显突破,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二是市委、市政府着力补齐城乡统筹发展短板,农村发展根基不断夯实。2015年,市委一号、二号课题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小河道整治工作的全力推进,消除了一大批环境顽疾,排除了一系列安全隐患,为郊区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月21日,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陆鸣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培训会上强调,要深入理解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整合内容多、统筹协调难”的特点,明确职责任务、人员配备、规范标准、项目流程、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等重点环节。

  下一步,市委农办、市农委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要求,补短板、促提升,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快以村庄改造为载体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速度。依照“规划为先导,农林水联动,宅田路统筹,整区域推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村庄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性建设项目的整合力度;二是研究和探索美丽乡村示范镇、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在继续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的同时,调研美丽乡村示范镇、示范区创建工作,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由点到面的建设突破;三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市、区、镇三级工作机制,突出区政府责任主体地位,加大市级培训、指导、督查、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区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四是切实落实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工作。将长效管理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开展检查和考核,督促相关区加快制定长效管理制度,落实长效管理资金,建立村容管护队伍。

  记者 欧阳蕾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