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综艺流行剧情类开头 下一个爆款在哪里?

01.06.2016  19:16

  “超越平庸的想象/不安逻辑的闪亮/我用我喜欢的模样登场”,有人用李宇春《野蛮生长》形容网络综艺节目数量爆发。

  《你正常吗》《奇葩说》都做到了第三季,这让它们成为网络综艺节目金字招牌。“一步一步走来,失败的次数肯定比成功的次数多太多。到现在为止,纯网综艺才稍微有一些感觉,有的好节目才出来,但是离真正好的节目相当遥远,获得真正应该有的回报有一定的距离。”爱奇艺总裁龚宇说。《奇葩说》两季累积播放量超过11亿次,第三季招商总额破3亿元,并没有让龚宇满足。

   95后取代90后,中老年节目缺乏

  《你正常吗》第三季开机仪式上,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副总裁栾娜将内容定位瞄准为95后,“更侧重95后视角为出发点提出问题,持续吊起用户胃口,狠抓消费者痛点,在不自觉中让消费者产生话题共鸣,引发思考并参与传播讨论。

  一年前,《你正常吗》第二季定位还是90后。“从第一季用户画像的年龄分布大致可以清晰看出:超过50%的是18—24岁的用户,18—24岁刚好是1991年—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正是大家所说的90后。”彼时腾讯视频透露,《你正常吗》导演团队中,加入了非常多的90后成员,“做节目的过程中,不断被90后碾压。当碰到90后包装小伙伴们所做的让我完全看不懂的包装,大家会说,那个是90后都懂的。”制作人专门从90后团队中收集了一些只有90后才玩的手机应用,里面有非常多不同的语态,以及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我们希望把这些运用到做节目当中。

  到了今年第三季,《你正常吗》又年轻了5岁,95后取代了90后。栾娜说,“经过前两季的经验积累,团队更是通过消费者在观看过程中的搜索、暂停、快进、后退、收藏等行为,有针对性进行分析调整,从而让节目在内容环节设置上更精良、更有针对性。

  当电视台以“得大妈者得天下”为准则时,互联网正在搭建一个属于“网络原住民”的视听内容和互动平台。《哇!大学生来了》和《我去上学啦》分别关注大学生、中学生等年轻群体,聚焦这些群体的生活、学习,并通过他们的视角见证大时代的巨变。《姐姐好饿》由小S首次担当主持,每期采访一位男明星,这些嘉宾由小S亲自发贴邀约。《焙客大作战》借鉴BBC真人秀模式,选择14位甜品达人,接受来自明星和专业人士的考验,争夺甜品大王桂冠。

  “网络综艺缺少中老年节目,中国现在往中老年化方向走,老年人只会越来越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冷淞认为,应该开发老年人的网络综艺节目,老年人都已经上网无障碍,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客户人群。不过目前,中老年用户只在网站20%考虑范围内。

何炅主持《你正常吗

哇!大学生来了》瞄准年轻观众

   网络综艺节目流行剧情类开头

  “当初最简陋的网络综艺节目是《娱乐猛回头》,一开始是拿来主义,纯编辑素材,后来加入采访,让主持人甚至是后期工作人员,装得很稚嫩、很紧张去采访明星。大明星还安慰他,‘别紧张’,旁边的人说,‘这是装的’,其实他真的是紧张得说不出话来。”龚宇回忆,“《娱乐猛回头》练大了胆子,我们开始与制作公司合作,从一集几百元到几千元成本,突然到了一集几万元、十几万元、三十万元。自从胆子大了以后做的一些节目,没有一个成功的,到现在连名字都记不清。”转机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诞生了《奇葩说》等一系列后来成为网站金字招牌的节目。到2016年,网络综艺呈现爆发式增长,各大视频网站作品层出不穷。

  网络综艺多了,内容日益多样化,《奇葩说》是话题吐槽型,《十三亿分贝》主打才艺展示,《我去上学啦》则是传统真人秀。尽管内容大相径庭,要获得成功,都得摆脱套路。“我看节目只看前5分钟,开头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我马上关掉。目前网络综艺流行做剧情类的开头。业内经常说招一些会策划的年轻编导,就考验他怎么做开头。策划开头的水平代表了他能否做网络综艺。”在冷淞看来,除了开头,广告植入也在升级,“越来越强调广告的个性化植入。比起冠名、拍摄产品logo等传统做法,节目敢不敢调侃广告客户?观众会觉得,就算拿了客户的钱,调侃,也意味着节目可以很有创意地把客户植入进来。同理,要敢于在节目中做揭秘和自嘲。

奇葩说》成为网络综艺标杆节目

十三亿分贝》尝试方言歌唱

   做内容的时候,不能野蛮

  高水平制作人员,制约着节目内容能否可持续开发,能否持续性地创造话题,并向直播、网络游戏等周边产品延展。以综艺节目随时可见的花式字幕为例,有人做一集几百元,叫价高的能达到20万元一集,“水平实在差太多了。”冷淞说,这只是节目制作中的一环,“缺高级的综艺编剧、缺角色导演,缺懂电视又懂舞美、还懂工业设计的游戏装置研发人。”爆发式的节目增量背后,网站面临老问题——从众者多,领导者少。

  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任静透露,公司下属十多个独立制作人的200多人导演团队,全面向网络转型。制作人马力说,“无论是一线的导演还是十八线的小导演,只要对网络环境有所认识,对本土的文化有所思考,就可能创作出符合网络生长环境的爆款。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都有机会,谁能笑到最后?根据视频网站监测,大部分用户都有看综艺节目的需求,可停留时间非常短暂。另一方面,综艺节目拥有巨大商机,广告公司想利用综艺节目做营销,因为它比影视剧有更大的植入空间。但找一档好的网络综艺节目并不简单。“一般性的节目,无论国际性广告主,还是本土性快速成长广告主都不愿意买单,而我们突然爆发有好节目时,总冠名的位置就特别抢手。”龚宇说。

  冷淞把资本和广告主比作化肥,“化肥让产品迅速生长,但是用多了,也会伤害土壤。播放平台收到节目提案时候,首先关心的不是创意,第一句话问‘有没有客户’,接着问‘有没有明星’。”米未传媒创始人牟頔对此深有同感, “广告主恨不得一年有30个或者60个《奇葩说》,但是内容生长有自身逻辑和节奏,它一定慢于外部推动力。即便有特别多的资金,特别多的市场期待,我们还得看看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出叫得响的作品。野蛮成长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好事,落实到做内容的时候,不能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