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越4000公里援疆路 编织浓浓援疆情——纺织学院暑期援疆实践团侧记

29.12.2014  13:43
        从上海到新疆,几十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北疆到南疆,我校纺织学院暑期援疆实践团(以下简称“援疆团”)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从2011年到2014年,这支来自千里之外东华学府的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已经连续四年组团援疆,深入新疆基层纺织企业和棉花主产区,为兴疆稳疆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纺织科技特色援疆    为当地企业和老百姓踏踏实实做些事
   “走,去新疆看看中国最好的棉花!”在从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绿皮车上,援疆团南疆小分队的同学们顾不上连日奔波的疲惫,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新疆棉花的主产区南疆棉区阿克苏、库尔勒、和田等地看看当地的棉花生产和纺织企业发展情况。
  家在新疆塔城市的哈萨克族队员、纺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马丽芸谈起这次援疆任务,感慨万千:“一直想为家乡做点实事,这次作为援疆团一员,深入库尔勒地区的棉纺和轧花企业展开调研,将可行性的解决策略整理成册反馈给企业,感觉心里特别自豪。
  出生在库尔勒的“疆二代”、纺织学院海归博士印霞老师更是主动请缨,带领援疆团队员赴家乡棉纺企业开展调研,传承父辈那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再辗转到库尔勒,回国后第一次带着援疆任务回家乡的印霞,心情显得格外激动:“在美国求学的日子就特别想念家乡,总想着抓住机会多学一点,多掌握一点先进技术和理念,将来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援疆团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纤维检验局参观学习
                                                                     
  四年前,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在网上发出一声号召:“敢不敢坐五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重走当年知青援疆路”,得到了师生的积极响应,纺织学院于2011年组成第一期暑期援疆实践团,特色援疆的新篇章由此开启。四年来,师生们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放弃每年暑期的休息时间,自愿组团奔赴新疆各纺织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纺织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为企业员工举办课程培训,将棉纺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技术等最新动态和知识传播给一线员工;与企业合作开展大量的实践调研和专项课题研究,建立棉花品种、机采设备种类、轧花加工工艺参数和棉花质量及纺纱性能之间关系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大数据库,为优化纺织生产与加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援疆团深入车间一线调研新疆棉纺行业生产现状

  四年来,我校纺织专业的211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援疆实践历练,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归博士、辅导员等50多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师生们先后在当地开设培训课程50余门,培训新疆纺织产业基层员工近千人;编撰《新疆纺织产品升级换代路线图》,撰写《中国新疆轧花工艺现状和发展调研报告》等7篇报告和论文,开展了包括《新疆纺织品的出口情况》等7个专项课题研究;与新疆鲁泰丰收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从北疆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到南疆的库尔勒、阿克苏、和田,我校师生援疆团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真正将纺织科技特色援疆落到实处。 
 
                  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人民      帮助纺织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今年是暑期援疆实践团开展援疆的第四年。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援疆团除了参加国家级项目的产业调研外,还深入南疆最偏远的和田地区,为当地两家维吾尔族同胞开办的地毯和针织企业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援疆团和田小分队的张弘强和李维同学两人扛着50公斤重的设备,从上海一路带到了新疆和田市塔瓦热克地毯厂,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台名为地毯穿筘选纱提示装置的机器由学院邱夷平、马颜雪和印霞三位老师带着学生团队自主研发,为的是解决地毯厂普遍存在的纱线人工穿筘效率低、易出错问题。


                                        援疆团帮助地毯厂改进技术问题

  地毯厂董事长乃比江看着平时最伤脑筋的生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笑得合不拢嘴,拿出葡萄、西瓜等各种水果招待援疆团队员们,他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说:“你们的这个机器太好了,解决了我的大难题,这下工人织地毯的效率至少提高一半呢!太感谢你们了!”援疆团还和该企业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准备明年共同申请和田地区经信委的科技攻关项目,实现数字化控制全自动穿筘。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2014级硕士生李维告诉记者:“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机器能够为地毯厂解决实际问题,真的特别高兴!”我校援疆办公室联络员张郑军老师也表示:“要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对口、援疆任务对接起来,为当地企业和老百姓踏踏实实做些事!” 
  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人民,用心为当地企业谋发展,援疆团的特色援疆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把高校科研项目与当地企业的技术难题有效对接,帮助企业技术改进和培训员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为南疆传统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就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受到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好评。

                          变“输血”为“造血”      留下“带不走”的智囊团
  四年来,不下10次往返于新疆与上海两地,奔波于新疆各大高校和企业间,援疆团的师生也在不断思考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援疆”“怎样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援疆之路”等深层次问题。而实践经验告诉他们,“真正可持续的援疆要变‘输血’为‘造血’,人才是关键”。


                                              援疆团部分师生合影

  为此,援疆团发挥传帮带作用,着力为新疆纺织产业发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智囊团。作为连续四期援疆团指导老师、现任新疆大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的张初阳老师正是这支“带不走”的智囊团骨干成员。作为我校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毕业,曾在国际一流非织造企业担任高级工程师和研发部主任的张老师有着丰富的非织造材料科研和工程经验。学成归来的第一年,他就担任第一期援疆团的指导老师,因援疆团与新疆这片土地结缘。他说:“援疆团让我真正认识到支援边疆发展的重要性,既然新疆的学生需要我,我能在这里教书育人,为新疆棉纺产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等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那就足够了!”   
    “带不走”的智囊团还有一位特别成员,她就是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专业维吾尔族教师古丽斯坦。作为我校纺织学院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生,她是地地道道的东华人。四年的援疆服务中,她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援疆团成员,成长为大学教师,“如今我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用另一种方式将援疆团的精神发扬下去,相信日后我的学生也会继续用专业知识建设边疆。
  除了输送人才,我校还与塔里木大学签订了校际援建协议和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新疆大学签订了对口援建艺术设计学院协议。自2011年至今,我校与两所学校联合培养的本科生已近百人,仅与塔里木大学联合培养的第一批本科生中就有40%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暑期援疆实践团一次次用诚意和行动搭建起了学校与新疆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桥梁,有力地保证了援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照片由援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