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编剧齐聚上海电视节 畅谈网络时代如何制造好故事

10.06.2016  14:20

  IP 即 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为“知识产权”。近年来,比起原创剧本,许多投资人更愿意选择改编著名的IP,这个IP可以是一部网络小说、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互联网游戏。

  ■本报见习记者 吴桐

  对编剧来说,这个时代也许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地方在于,如今,一个新人想入行,似乎比以前容易得多。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剧的诞生,给许多年轻的编剧提供了出路。一个好的编剧也可以在这个时代拿到不菲的稿酬。坏的地方则在于,在人人都在谈论IP的时代,编剧的价值似乎大打折扣。在昨天的上海电视节论坛上,史航、彭三源、陈文贵、潘朴等知名编剧齐聚,探讨互联网时代编剧的创作空间在哪里。

  互联网带来更大创作空间

  《半路夫妻》《你是我兄弟》 编剧彭三源认为,现今,编剧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美好时代,因为这个行业有了空前的容量和宽容度。史航说,如今的编剧行业没有门槛,每个人可以从任何一点走向圆心,找到自己创作的空间。

  网络剧的出现和年轻化的收视人群的确拓宽了如今影视创作的类型。《彼岸1945》《武媚娘传奇》的编剧潘朴认为,在传统电视时代,环境比较保守,可能十几年题材和形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网络剧出现后,两三年就会出现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产剧,同时也让编剧有更多的创作空间。

  别去迎合而应该尊重观众

  然而,在观众喜好可以通过互联网即时反馈的时代,编剧要如何“制造”受欢迎的故事?

  大数据已经可以告诉编剧们观众男女比例各占多少百分比、他们的平均学历如何、他们居住在哪些城市。这样一来,编剧似乎可以更容易地写出迎合主流观众的故事。但潘朴认为,这样的分类方法,久而久之会框限编剧的创造力,一味地去迎合“想象中”的观众群。而编剧成功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尊重戏剧规律、尊重创作规律。“当个体的观众汇集成一个整体,他们的智商和审美是非常惊人和可怕的,你稍微有一点疏忽他们就会看出来哪里不对。每一部成功的剧,收视率破二破三破五,最后的核心都是尊重观众的智商和审美,而不是一味迎合观众。

  电视剧《山楂树之恋》编剧顾伟丽说:“不能因为出现大批的IP以后,就感觉不需要编剧这个活了,我们做编剧还是要把手艺磨炼好,像陈枰老师改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如果落到一个没有情怀的编剧手里可能就瞎了。”小说和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门类,即使有IP在手,编剧也需要有能力去进行合理的、出彩的改编。顾伟丽大部分作品都是原创,唯一的改编作品是电视剧版 《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跟我自己创作的‘三棵树’系列相比较,付出的时间、经历和所有痛苦的挣扎一点都没有少。无论原创,还是改编IP,编剧都必须倾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