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权威共议中国经济:正处深度调整期,主要精力要放在切实推进改革 化解风险,成败关键在改革

15.10.2015  11:58

首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危机、转型、创新、动力”,数位来自业界的首席经济学家们就当前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出席了昨天的论坛开幕式。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夏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哈继铭先后作主旨发言。

今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在即,从已发布的下半年各月数据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中国经济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当前经济形势预期究竟如何?昨天,在首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经济学界权威研究者表示,当前,一个清晰、准确、坦诚、客观的判断意义重大。

国务院参事夏斌指出,能否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通俗的判断,是稳定当前市场预期的重要前提。

他认为,在经济形势判断上,专家要“讲究”。所谓讲究,就是不花哨、不推新,要朴实、准确。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他的判断就是处于“深度调整期”。“调整肯定意味着经济增速要下降,一些企业、地方平台可能要破产,实体经济压力比较大,一系列经济风险会暴露。但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还很大,虽然不是过去的两位数,即使每年经济增长率6%或是6.5%,在世界大国中仍属于高增长。”

他建议,政府应该让老百姓明白,深度调整意味着什么,明白在守住就业与金融两条底线的情况下,政府有能力与信心与大家共渡难关。同时,政府要及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扩大内需与消费等政策。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对中国如何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国内形成两种应对危机的方略。一种是“三驾马车”分析法,从需求侧出发,结论是必须靠投资稳增长。但事实证明,超高速投资增长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使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杠杆率不断提高。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个别偿债困难不可避免,危险的是,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一种是从供给侧出发,在投资回报递减、杠杆率提高、人口红利下降的情况下,现在必须提高效率,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吴敬琏认为,基于第二种分析,目前的有效应对办法是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切实推进改革上,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需要通过一系列方式控制和化解当前的风险,辅之以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但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推进改革。”吴敬琏表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算了一笔账,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最近一年多一直保持在2%以下,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4个月为负6%左右,以一年期贷款利率5%计算,实际利率相当于11%,民间“影子银行”的借款利率甚至高达20%。“过高的融资成本,使得许多制造业企业无法维持边际利润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关闭以及中央政府对信贷上限的限制,导致地方基建投资的资金投入降至历史最低。”

对此,张军建议,宏观货币政策要适当放松。“当务之急是降息,确保物价指数年度增长率接近名义利率,这样才能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债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