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六点档:细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动画片

01.06.2015  11:20

  新华网北京5月31日新媒体专电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还有一起快乐的小伙伴……”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电视里响起大风车主题曲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动不动地坐到电视机前,守候每晚六点档播出的动画片。

  时光荏苒,对于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动画体验。“六一”儿童节将至,让我们细数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动画片,回忆那段美好的童年。

   70后:奢侈的享受

  在物质资源与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的70年代,动画片数量少,但每一部堪称经典,令一代人终生难忘。

  “70后”的陆先生谈起曾经看过的动画片,他如数家珍,难掩兴奋。“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很多,《大闹天宫》、《金刚葫芦娃》、《聪明的一休》等,在当时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每天一集动画片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他说。

  “小时候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公家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傍晚,小伙伴都聚在一起看动画片,为了达到彩色的效果,还会在电视机屏幕上贴上红黄蓝三色的玻璃纸,现在想想很简陋,但在当时已经很奢侈。”陆先生说。后来,一些家庭“先人一步”买了电视,陆先生和小伙伴们便像打游击战一般,每天穿梭在各家,“时间地点不固定,动画片看得也是有一集没一集。

  但每一部动画片鲜明的特点,都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早期国产动画片制作很精致,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运用水墨画的技巧;《九色鹿》体现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三个和尚》采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极具中国特色,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陆先生说。

  “阿童木会超过60国语言,有一双X光透视眼,屁股上有伸缩机关枪,能上天入地。这在当时就是小男生的偶像。”陆先生说,这部动画片是当时男孩子们最早的科幻启蒙,如今听到“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记忆的闸门仍会瞬时打开。

   80后:题材日趋丰富 角色代入感强

  对于80后们来说,这时候的动画片不仅内容题材日趋丰富,而且角色代入的体验感强烈。

  “下午六点,是孩子的世界。”80后的刘洋回忆说,“小学作业也少,放了学回家,提前把作业写完,这样就能按时看《数码宝贝》。当时是周播,每周日下午三点播一集,我每周都追着看。

  刘洋说,80年代出生的孩子观看动画片选择性大,体育类、格斗类、科幻类题材多样。“除了国内《黑猫警长》、《邋遢大王》还有《舒克和贝塔》,《变形金刚》、《机器猫》、《圣斗士》等一大批优秀的美日系动画作品占据荧屏,给童年增添了无限的想象力。

  “流川枫酷酷的,樱木呆萌可爱,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会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想成其中一个角色。”80后陈永辉说,自己最爱的当属《灌篮高手》,这部作品不仅生动而且内容贴近生活,班上很多男生去模仿主人公的表情、口头禅和投篮动作,“我们也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像动画片中那样一场一场的比赛。

   90后、00后:先进技术带来多元体验 全龄化观看成时尚

  和70后、80后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兴起,90后和00后们开始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收看动画片,并且去电影院享受3D动画效果,网络弹幕体验更加提升了观看的乐趣。

  90后的小杨经常在弹幕视频网站看动漫,他认为,爱好动画不止在于作品本身,包括各种动漫周边产品和弹幕上“水友”的吐槽,都提升了观看的乐趣。“其实看动漫是一个交流,自己不仅看动漫而且会参加朋友的cosplay活动,就算帮忙给化妆师拎包也要去!”他说。

  许多孩子纷纷走进电影院,体验3D动画效果。“电影版本的动画片既不失童真,又像故事片那样悬念多多引人入胜,观众对声光效果和视听感受的要求也更高了。”经常陪同孩子去影院观看动画片的家长高先生说。

  高先生表示,近些年《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哆啦A梦:伴我同行》等优秀动画作品上映,主打“全龄化”观影概念,既赢得了小朋友的欢笑,更满足了成年观众解压的娱乐需求,“大手拉小手”正在成为最受欢迎的六一“亲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