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沪大学纷纷上演“大师剧” 首场《清贫的牡丹》开演

19.11.2014  18:53

  一朵出身富贵、却甘于清贫的“牡丹”,是如何慢慢绽放自己毕生的芬芳的?11月18日晚,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制作的上海首场校园原创“大师剧”《清贫的牡丹》在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成功演出,感人的故事与传神的表演为师生们带来了艺术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据了解,编创“大师剧”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师精神”践行文化育人目的,向全社会彰显教育使命,传播大学精神。     

  “牡丹”出身高贵却为何甘于清贫?

  王振义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血液学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清贫的牡丹》以他为原型,将六十多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诠释了一位仁医为病人健康而奋斗的执着和坚定。

  面对鲜花、掌声、荣誉,王振义却始终淡泊名利,“清贫的牡丹”是他最爱的一幅画,也成为他高洁品质的最好意向。牡丹出身富贵却甘于清贫,王振义始终记着当年震旦医学院的医学誓言“余于病患,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要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造福人类”。

  九十岁的王振义教授也到场观看了演出,他的学生之一、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军民向他送上了鲜花,感染了无数的现场观众。“牡丹出身富贵,可以大红大紫,享受荣华。而我们的牡丹恬淡清雅,清贫是自愿选择的。只有自愿选择甘于清贫,才是真正的志向。”当舞台的背景银幕上,傲然绽放出一朵朵淡雅的牡丹花时,扮演王振义及其夫人谢竞雄的演员说出的话语在剧场内久久回荡。

  “作为医学研究生或是新一代医生的我们,从王振义教授身上能学到太多太多。” 该校2013级硕士研究生宋大龙也感慨道,面对学术,选择严谨,来源于内心的责任;面对病人,选择关爱,来源于内心的慈悲;面对困难,选择坚持,来源于内心的信念;面对名利,选择舍弃,来源于内心的淡然。“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更需要像王振义医生一样,心中有信念、有责任,才能在医学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该剧导演雷国华表示,“在排练话剧《清贫的牡丹》中,我们一直在感受着一种理想,感受正能量的传递和生命激情的涌动。‘理想’一词,看似太不现实,但却是推动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强大动力。”

  沪上校园缘何纷纷上演“大师剧”?

  王振义、钱学森、潘序伦……在上海的教育发展史上,曾涌现出一批里程碑式的人物,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生动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而校园剧的创作演出,则从大学精神凝练、大师人格塑造的高度,培养大学生对学校共同价值观的认同,重塑清新大学校园文化。

  据了解,“大师”系列校园剧在上海高校已初现雏形。自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一举摘得了中国校园戏剧节金奖后,很多高校开始尝试着将本校发展历史中卓有影响的优秀人物搬上舞台。比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潘序伦》、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等校园剧陆续上演,在各高校内掀起一股“演绎大师、学习大师”的热潮。

  据透露,不少大学也表示要打造或已开始着手打造本校的大师校园剧,比如东华大学《钱宝钧》已经完成初稿、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已经初步形成剧本思路。这些“大师”剧由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专业师生参演的专业版本,以及各高校师生参演的普通版本组成。

  据悉,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为“大师剧”建立了创作演出机制,不仅依托专业力量创作、打磨剧本,将剧目搬上校园舞台,引导大学生近距离与大师“对话”;更让剧目走出校园,进行展演、巡演、评奖等,接受社会大众的检验,在全社会扩大影响。以文化育人,向全社会彰显教育使命,传播大学精神。

原文: 沪大学纷纷上演“大师剧” 首场《清贫的牡丹》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