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百年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

13.07.2021  18:25

      为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开展党史研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7月8至9日,“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文献研究专家学者及全国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及党校、党史机构、文献学界、历史学界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红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研究和传承。

      此次研讨会由《图书馆杂志》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协办。中新网、文汇报、上海电台、新民晚报、社科报、劳动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活动。

【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欢迎辞中指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外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与红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渊源深厚,为党史和文献工作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近年来,上外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承担了许多红色文献和历史文本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发挥语言优势,增强红色文本的叙事张力,拓展全球视野,打造红色文献的数据谱系。他强调,不仅要让红色文献活起来,发挥历史文本资政育人的作用;也要让红色文献走出去,在话语实践中彰显思想理论的价值。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炜在致辞中提到,“红色文献”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基因,指引我们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的图书馆,要对红色文献进行专门而系统的收集、收藏与提供利用,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研究。目前图书馆视角的红色资源、红色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更好地推动图书馆界对红色文献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魏崇指出,红色文献整理不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建设,都亟待继续扩充文献揭示广度和深度,也迫切需要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存藏机构以及出版、学术研究等各方面进行通力合作。为此国图出版社主要从建立完善的红色文献联合目录、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跨系统整合、依托学术力量对红色文献进行系统阐释和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红色文献保护、整理、出版。

      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主持。开幕式上,嘉宾分别为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所有论文由主办方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复审和终审,最终共评选一等奖论文8篇、二等奖论文11篇、三等奖论文16篇。其中优秀论文推荐《图书馆杂志》发表,获奖论文和部分参会论文将结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开幕式最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国图馆藏基础上,广泛整合海内外收藏的1949年前的红色书报刊文献开发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又为各界开展红色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资源宝库。

【主旨报告】

      开幕式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冬权,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熊月之,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分别作主旨报告。

      杨冬权以《红色文献重在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可以通过编印内部刊物,影印出版档案汇编,利用档案撰写学术论文,举办展览,拍摄文献电视纪录片,制作档案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红色文献,要兼具情怀、眼光、辨别力,带着优秀的创意和主题,充分展现红色文献内在价值,扩大其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

      马静的报告《保护红色文献 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在红色文献方面所做的工作:红色文献普查、红色文献征集、红色文献整理出版、红色文献实体保护、红色文献专题资源库建设、红色文献展览。国家图书馆还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收藏机构沟通联络,推进红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发挥好“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作用。

      熊月之的报告《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上海城市集聚功能与红色文化》用闳、深、雄、奇四字来形容上海繁盛的红色文化,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探讨了其繁盛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移民社会结构优化了集聚质量,缝隙效应与可资利用的安全因素也有利于革命工作开展。

      苏智良的报告《创建中国红色资料数字平台》分享了建党历史的三个案例,提出了进一步拓展资料的可能,指出红色资料最合适的保护手段和利用,就是数字化。抗战资料数字平台的文献总量已超过日本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平台,而且不设密码。我们也可以效仿它,建设一个中国红色资料数字平台,服务国家,服务全人类。

【专题报告】

      8号下午和9号上午,在会议专题报告环节,浙江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徐洁,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党跃武,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新娟,嘉兴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主任康文龙,中国人民大学文献书画鉴定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小岗,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贾翠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李强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

      专题报告分别由《图书馆杂志》社副社长兼常务副主编金晓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志荣、上海外国语大学常务副馆长蔡迎春主持。

      徐洁的报告《公共图书馆红色空间建设的思考》指出公共图书馆红色空间包括文献(资源)、空间、服务三个部分。如果想打造高质量的红色空间,就要从图书馆空间走向社会空间,从一馆建设走向文献资源的联合共建,从文献服务走向多元服务。同时,我们也应注重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开发,善于运用科技元素,以国际视野赓续红色文化。

      党跃武的报告《高校图书馆红色资源开发——从四川大学“学习书屋”谈起》提到,“学习书屋”以阅览+展览+研讨+典藏为特色,开展红色经典引领阅读文化,红色资源支撑文化育人,以红色文化带动校园文化,以红色文化驱动“三全育人”,突出青春底色与青年志趣有责任感,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有厚重感,遵循党的要求与人民希望有时代感。

      刘平清的报告《续未竟之功:<广东第一次国共合作文献汇编>编纂工作与思考》指出,由于目前已出版的资料存在不足,编辑组近几年来做了许多工作:调研主要馆藏机构和主流数据平台,走访知名专家学者,发布课题,召开论证会议,编制目录。尽管编纂工作存在许多难点,这项工作仍旧具有很大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于新娟的报告《上海文史资料中的红色文献论述》首先明确了红色文献的范畴和征集对象,介绍了上海文史资料中红色文献的概况、特点和价值。上海的红色资料具有真实性、独特性、鲜活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近现代史料库,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康文龙的报告《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1917-1949)》从前期成果,包含“列宁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的文献信息有中文图书目录类的出版物,涉及到“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史料整理”的出版物几方面进行了梳理,列举了文献类别,阐述了文献整理计划。

      张小岗的报告《红色文献保护与修复理念、方法与技术实现的探索》科普了纸张的成分,介绍了纸张脱酸方法,复合材料用于纸张的预防性保护,天然高分子凝胶用于纸张裂纹的修补,档案砖的修复,石刻、石像、雕像等的清洗方法等等。

      贾翠玲的报告《挖掘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以“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为例》详细介绍了国内唯一最为全面、系统、丰富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资料库。其中,图文对照的数字版式创新了数字出版及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基于这些海量的文本数据和数字人文方法,通过“远读”和文本细读,研究者可以深入延安时期这段风云际会的历史,探究其机理细纹,廓清历史脉络,构筑史学研究的津梁。

      李强的报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红色文献整理出版的探索与实践》回顾了从上世纪50、60年代到新世纪的红色文献的整理出版情况,指出红色文献的整理出版经历了从馆藏目录到联合目录,从图书馆到纪念馆、档案馆,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呼吁图书馆与档案馆、纪念馆、学者、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通力合作,进一步做好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

【论文交流分享】

      9日上午,会议进行了论文交流分享。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黄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蒋杰、郑州大学陈杰、浙江省嘉兴图书馆郑闯辉等14位征文获奖作者围绕红色文献出版研究、红色文献海外遗存现状、红色经典作品的法律保护、红色歌谣、红色图书馆联盟等多个主题进行了交流。交流在友好而热烈的氛围中展开,参会人员通过聆听、提问与讨论,从彼此的发言中获益良多。论文交流分别由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贾翠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李强主持。

      本次研讨会先期在全国范围进行征文,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文献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期刊《图书馆杂志》于建党百年之际以专刊形式呈现,并在品牌栏目“特别策划-专家笔谈”中,邀请国内图书馆、 档案馆、纪念馆及党校、党史机构、文献学界、历史学界等相关领域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与工作实践,针对红色文献普查与收藏、保存与保护、传播推广、史料整理、开发利用、文旅融合等方向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SISU